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分享】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

发布于 2005-05-17 · 浏览 941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9 年零 36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人的一生是发展变化的一生, 其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特别的时期或年龄阶段,此时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环境都有较大或显著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关于不同年龄阶段划分,虽然有不同的标准, 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标准,但比较各种标准,发现都有共同之处,可将人的一生大致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当然,人的发展是连续的,尤其是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这些分期是相对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下将重点介绍的是这些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社会环境特点和人格发展特点。

一、婴幼儿期的人格发展特点
婴幼儿期指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儿童的身高体重成倍增长,学会辨认物体,认识周围的人,学习走路,用语言表达自己和进行交流。
这一时期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包括基本生活能力,感觉运动能力发展,运用言语能力交往能力,如辨认物体和人,学习进食,学习控制大小便的开始,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要求,称呼人,按照吩咐或执行一些简单指令。
此期人格发展的特点是儿童自我概念初步形成,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表现出各种基本情绪活动特点,如焦虑、恐惧、羞怯、敌意和愤怒。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特征也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显。
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信赖危机和自主危机。若儿童在一岁左右得到适当照顾,如来自父母温暖、关心和爱,必要的生理和感情需要的满足,则儿童形成信赖感,危机得以解决,产生希望品质,否则出现信赖危机,产生不信任和焦虑感。在2岁至3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探索环境活动增多,并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时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此时若父母管制太多,对儿童的不当行为加以责备甚至惩罚,则使儿童产生怀疑的性格,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不信任,若父母能够理解儿童行为,以引导、鼓励和适当批评结合,则使儿童增强自信,促进自主危机的解决,形成意志品质,在将来生活中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此期人格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 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依恋行为通常指婴幼儿寻找并保持与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亲密关系的行为倾向和表现。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对将来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发展有重大影响。由于依恋行为形成和发展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婴幼儿寻求保护,对父母的亲昵和依恋行为;另一方面是父母的对婴幼儿的关心和依恋,父母的行为同时对儿童产生影响,促进婴幼儿认识世界,形成信赖与不信赖,安全与不安全感等人格特征。如被隔离抚养的婴幼儿(孤儿院的儿童)由于缺乏与人的交往,依恋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限制,其长大后可出现对人冷漠、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等人格特征。
  精神分析和行为与学习理论都强调喂食对依恋行为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探讨喂食的意义,动物心理学家Harlow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他以罗猴做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布母猴旁。婴猴只是在饥饿是才去金属母猴那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佰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佰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将婴猴与母猴分开一段时间后又放回原处时,由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依偎布母猴,表现出欣慰和依恋。但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则无此表现。
Harlow由此认为,身体接触的舒适对依恋形成的作用比喂食作用更重要。其实,这个研究的意义还不仅于此,正如Janis等人指出, 依恋行为发展至少有3个方面的意义:①满足生理方面的需要, 如饥渴和寒冷时的需要; ②感情表达接受、沟通,如恐惧时的依靠;③剌激心理的发展,如母亲对婴幼儿行为做出的微笑、模仿和鼓励。依恋行为抚养者与婴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促进了人的社会和健康人格发展。

二、儿童早期(学前儿童期)的人格发展特点
指3-6岁阶段, 这是儿童社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感知、运动和言语功能更进一步发展,活动和交往范围明显扩大,已不再局限在家庭的圈子。儿童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上幼儿园,学前班,开始与周围环境广泛接触,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但更多还是与父母和年龄相近的儿童交往。
此期社会对儿童的要求主要包括: 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学习性别角色;学习判断是非、对错,遵守基本社会规范。进一步发展感知、运动和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小便控制,穿衣、吃饭等。)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与同伴的相处,发展初步的亲社会行为,如互相帮助。开始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如学拼音、写字训练等。
此期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常问“为什么?”,他们模仿成人的行为,常以父母做为榜样,他们对性别差异有较多的兴趣,日益清楚男女的差别,学习认同性别角色。他们的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独立性,开始违拗,拒绝父母的要求,不照规距行事,凭自己意愿和想像尝试不同事物。
此期儿童的另一个特点是心理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他们想独立,又怕独立;他们提问,提出要求,与人交往,需望被注意,被重视,若问题被忽视,要求被拒绝,需求不能满足,受到过多责备或批评,他们便会感到挫折、失望、愤怒或自卑,可能形成被动、退缩、循规蹈距的保守性格。但若父母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 给予引导、关心和支持帮助,则儿童会发展较多的自信,独立和进取特征。
攻击行为增多也是此期儿童特征之一,对于攻击行为的发生的认训,有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①本能的观点,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认为攻击行为是生物本能的表现;②挫折攻击的观点,认为攻击行为主要是由于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反应。③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主要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发生。本能论过份强调遗传和生物因素的作用,挫折论则过份强调外因的作用;而社会学习观点不否认生物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的交互作用,较好地说明了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在攻击行为发生中,榜样的作用和个体的认知评估非常重要。班都拉等人对此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儿童观察到有攻击行为的榜样得到奖励时, 他的攻击行为会增多;但当儿童观察到榜样因攻击行为受到惩罚时,他的攻击行为便很少或不发生,行为产生的积极后果可以促进相应行为的发生,行为产生的消极后果则抑制了该行为的发生。这里,观察学习和认知评估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从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问“不听话的孩子”发展,即从遵从父母向独立和自主性的方向发展。3岁左右的孩子自主性差,依赖性强,容易遵从父母。但随着他们智力等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观察学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增强,有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准,有更多的主见,有时让人有“小大人”的感觉。他们的情绪进一步分化,复杂,但又敏感,脆弱,特别容易受到挫伤或伤害。父母言行,家庭和周围环境,同伴影响等因素都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是儿童人格形成的一个较关键时期应特别注意关心、理解、支持和引导。

三、学龄儿童期的人格发展特点
学龄儿童期为6至12岁左右, 此期儿童主要进入学校或开始较多社会学习,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减少, 而与学校同学和老师的接触交往增加, 老师和同学的态度与行为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发展。儿童知识面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儿童社会交往也进一步扩大,集体或社会活动增加,体会到更多好的竞争,理想和抱负开始出现,对人的判断和社会的认识有所提高,伦理道德和社会观念进一步形成。儿童社会行为得到发展。
此期社会对儿童的主要要求是学习,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和遵守社会道德和规范。学习人际交往与人相处,学习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感,为将来适应行为奠定基础。
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在此期主要面临勤奋与自卑的危机,儿童在此期开始时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满怀信心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但这一阶段难免有不顺利,受挫和犯错误的时候,若能得到老师和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关心和帮助,必要的赞扬或鼓励,则勤奋感得以发展;勤奋感不仅限于学习方面,还包括对工作的尝试,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相信自己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反之,挫折和错误得不到理解,支持与帮助,缺乏应有的赞扬或鼓励还遭受谴责,则促成自卑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和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人生态度亦悲观。
自我概念的发展是此期的另一重要特点,由于环境改变,学校生活,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过程中,儿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做为评定自己行为的依据,逐步学会根据道德原则,社会规范评估和要求自己,自制力和自控能力逐渐增强,自我批评能力提高。他们体验着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检验自己的能力,根据别人的反应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发展出对自己的积极的态度或是消极的态度。
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也是此期的一个特征。有研究者指出学龄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满足自己需要前提下, 能够遵守“可以不可以”的规则;第二阶段,儿童出于摸仿学习和周围环境与人的影响,会根据不同情境调节自己的行为,如大人忙于工作时保持安静, 不去打扰, 家人生病时听话, 表示关心和同情, 显得懂事;第三阶段,形成一定社会责任感,日益感到自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负有一定责任,组织性和责任心加强;第四阶段,在交往过程中,在教育影响下,对自己提出要求,希望达到一定社会期望水平,不幸负父母、老师等人的期望,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与此同时,儿童的情感体验更加复杂,思想和行为也更加复杂,自我调控能力明显提高。
影响儿童期人格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同伴的影响,对同伴的模仿,老师和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与教育等。例如,同伴或好友表现较多的慷慨大方,则儿童也容易发展慷慨大方行为,同伴攻击行为多,儿童也容易发展攻击行为倾向。小说,电影电视内容和儿童所喜欢角色也会通过模仿作用对儿童产生类似积极或消极影响。
老师和父母对儿童期望水平过高过低可产生不同结果,期望水平过低可使儿童缺乏上进心,期望过高又易产生挫折。成人对儿童学业成败,社会交行为是否理解,和关心,对他们的成长变化给予肯定、鼓励,则可促进儿童对学习和人生的积极态度,但若要求和标准过高批评式斥责过多,则容易造成儿童不良自我评价减低,发展出自卑观念和消极的人生态度,社会适应不良。

四、青春期的人格发展特点
青春期也称为青少年期,通常从12岁开始至18岁左右,是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如果用一句概括青春期的特征,那就是身心的急剧发展变化和不稳定。此期青少年生理和性功能加速发展成熟或达成年人水平,智力发展也接近最高水平,情感更加丰富、深刻、独立性和社会适应性程度更高,树立明确目标和人生观有信念,有理想,逐渐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而日趋独立。
社会对青少年提出更高要求,虽然未将他们当成人看待,但也不认为他们是孩子了。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为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遵守社会规范行为,承担社会义务,发展适应社会的价值和道德观念。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面临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即容易迷失自我,没有明确生活目标或感到失去生活意义,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不平衡,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发生冲突,又重新出现了“自己是什么?”,“自己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困惑。
斯普郎格概括了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三个特点,一是自我的进一步发现,二是对未来生活设计,三是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随着性成熟和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成熟,儿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他们学会独立和客观地评价自己,而不是完全听从成人或同伴们的评价,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注意观察别人的心理特征与品质,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特点,树立和追求生活的目标试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自己。力求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或有价值的人。
但是,青春期的高速发展也导致了行为的不稳定,不成熟和不全面等青少年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容易走极端,取得成绩时,一切都好,一旦失败,悲观消极,容易产生激情,狂热地相信和追求某一事物,也容易心灰意冷,放弃一切努力。青少年期男女性别角色进一步发展,出现追求异性或积极发展与异性关系的倾向,希望给别人,给异性个好印象,注意外貌穿着,打份表现自己羞怯不安。出现耸敏感。青少年内心世界丰富多变,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他们有活力,有创造性,但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关心自己的外表,自己的内心活动,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看问题尚不全面,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社会有一些不切实际过高的期望。容易造成关系紧张、受挫折,认为父母和成人不了解他们,而不愿与成人交流,而容易拉帮结伙,形成帮低团体。
青春期最容易产生对自我认同的困惑,迷失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失去自尊,找不到生活目标和意义,此期父母和成人的理解赞同和认可,关心和指导可使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己,面对现实,明确生活目的和人生意义,感到自己的价值,度过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危机。自尊心变化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尊心是自我评价,对自我的肯定态度。影响自尊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童年期就明显作用了,如父母和老师的态度与评价,在学校或伙伴中的地位,学习成绩的优劣长期的成功或失败也相应的提高或降低自尊心水平。但在童年期,自我评价尚不完善,不全面,因而也不稳定,在青少年期,随着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认识全面深入,自尊心进一步形成和稳定,不适当的态度,如嘲讽、斥责、批评,看不起不理解和不支持等都易挫伤青少年的自尊心,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以消极眼光看待自己,看待社会和人生,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自甘埋没。因此,自尊心变化是青少年期应特别注意的一点。要注意理解鼓励和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建立理想,奋发上进。

五、成年期的人格发展特点
成年期是人生成熟并向老年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通常从18岁开始到65岁左右,可进一步分出成年早期即中青年期(18岁至30岁),成年中期,即中年期(30-45岁),成年晚期,中老年期(45-65岁)。此期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个体智力发展达到顶峰,情感丰富,深沉和稳定,看问题更全面和现实,意志坚定。进入所谓成家立业阶段。社会对成年人有不同的要求,在成年早期,年青人被期望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知识与技能,求职谋生,努力工作,独立自主,择偶,成家,成年中期则被期望,生儿育女,教育子女,詹养老人, 成就韦业,承担生活和工作的担子,根据现实调控自己的行为,对社会负责或适应社会需要。成年晚期被期望韦业有成,培养接班人,逐渐退休。与发展迅速,充满变化和不稳定的青春期相比,成年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成年早期、中期和晚期也经历着不同阶段的变化。孔子对此有较精辟地概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
艾里克森指出,在成年早期,个体主要面临亲密与孤独的危机,此期一个人需要发展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交流思想,分享感情和相爱,若能顺利发展,则产生爱的品质,关心他人,与人良好相处,合作,有效地工作。但若不能发展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相互交流,友好相处,则导致回避与退缩行为,离群索居,形成孤独特性。
在成年期向中年期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建立家庭,发展事业,所谓“三十而立”。在这一阶段,通过关心和培养下一代,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会形成关心品质,对人的关心,对事业的追求。但若人际关系发展不顺利,缺乏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他人的关注,则可产生所谓“自我关注”的特征。
追求事业是成年期重要特征之一。阿尔波特指出,长远建立是成人人格的一个特点,阿德勒提出成年期的创造性自我特征,认为人追求有目的的生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有生理缺陷的人经过对事业的追求和努力,发展了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和有贡献的人。成年人发展稳定的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感增强,能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忍受挫折,努力工作,看待事物更加客观,自我强化机制和行为准则更健全,当他的行为符合内部行为准则时,便鼓励自己当违反准则时,便自我遣责、批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加强。有明确生活目标和自我肯定,所谓“四十而不惑”。成年期的发展正如马斯洛所指出,“朝着独立、关怀、创造和贡献的方向发展”。
在40岁至50岁阶段, 即更年期,由于内分泌机能改变,容易出现多种心身的不适或障碍,这一阶段不面临着社会角色改变,生活事件等问题疾病发生,丧偶,家庭和工作双重担子,退休等。这些问题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影响自我评价,导致自我观念改变,如感到自己老了,消极,兴趣减少,不思进取。
Neugarten和Hagested指出,成年期人格受到社会经济状况、教育、文化背景,婚姻和身体状况变化的影响,如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婚姻稳定,身体健康,则自信心和安全感增强,反之,若社会经济状况不好,婚姻不稳,健康不佳,则自信心降低缺乏安全感。到了志年晚期或中老年期,随着年龄增长,体力和精力下降,健康状况改变,成年人的进取心减退,保守性增加,所谓“五十而知天命”,人格逐渐从积极向消极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大,由外倾转向内倾,兴趣范围减小,交往少,有人在中老年期,反而发展更积极的人格,自我肯定,不断发展创造,所谓“大器晚成”如曹操所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六、老年期的人格发展特点
老年期通常从65岁左右开始,老年期面临着许多改变和危机。进入老年后,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健康状况下降社会角色改变,这些都导致老年心理的变化。
衰老引起的体态变化使老年人对自己的形象感到不满,加之健康状况下降,影响老年人的自信。老年感知运动功能和智力改变,常常有视力和听力下降,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降低,学习新事物的机会减少,容易因循守旧、刻板。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与人的交往,自我评价降低,产生自卑心理。由于退休,社会作用和社会角色改变,几十年形成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会引起丧失感,失去厚有的社会地位可出现无用感和被遗弃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下降,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可导致固执,社会交往减少,子女离家,丧偶,亲朋亡故引起孤独感。
老年期心理的变化,不仅只是智力和能力改变,还涉及学习的欲望,兴趣广泛性,努力工作的意志和对自己,对别人,对生命的态度。 Havigurst和Albrecht指出,老年期的变化,视其生理状况和生活模式而定。退休生活可以使人轻闲,无所事事,降低追求动机,但若发展的社会角色,如充当顾问,兼职,保持与人交往,继续学习便可获得充实与愉快,减少孤独与自卑,增强自尊和自信。
在老年期,一个人的角色,不完全由自己决定,而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对老年人的负性态度,如认为他们能力下降,固执,难以相处等容易使老年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影响他们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老年人的自我概念,感到自己无用、自卑。
老年的变化并不总是消极的,老年人通常能够冷静地、全面地看待社会和人生,艾里克森指出,Hurlock指出,可根据老年期适应特征不问分出三类老年人,第一类为自主性的,在老年期仍富有活力与创造力,对他们来说,年纪增长是带来智慧,他们较少受周围环境变化影响,但容易与环境变化冲突或不适应。第二类为适应性的,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环境变化调节自己。第三类是颓废性的,他们特别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但环境对他们不利时,很快消沉,放弃努力。
Parker指出,衰老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我们必须去认识,接受,并加以享受。





















































最后编辑于 2005-06-09 · 浏览 941

1 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