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 NPC)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广东、广西、福建和湖南等省,也多见于居住在格陵兰岛、东南亚和地中海地区的某些人群。近年来,鼻咽癌的发病趋于相对稳定,国内外对NPC病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关于EB病毒、遗传因素及环境中某些致癌因素引起NPC的报道较多,但它的明确病因至今未完全清楚。因此,我们就今年来有关NPC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1 NPC的流行病学特征
NPC是我国南方高发的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3倍,40~50岁为高发年龄段。NPC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和种族性现象,多见于黄种人,患者主要集中在广东、潮汕和福州方言人群[10]以及这些人群移民到海外者。其中广东省四会市是世界上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中国南北方鼻咽癌发病率、死亡率存在极大差异。家庭癌史为南方鼻咽癌发病的重要因素,耳鼻咽喉病史及频数为北方鼻咽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如职业性暴露甲醛会增加NPC发生的危险性。
广西NPC发病主要集中在西江流域、桂南及桂东南地区,发病率为(10~30)/105,邓洪等对广西21个市县338868人的调查发现,NPC检出率为33.34/105,其中以梧州市最高(66.09/105)。NPC检出率高低与年龄呈正相关趋势,35~39岁年龄段普查的检出率是30~34岁年龄段检出率的3.58倍,提示45~49岁,65~69岁两个年龄段人群,可能会提高NPC的检出率。广西居民NPC的死亡率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NPC粗死亡率男女性比值为1.93/1。35岁以后人群NPC死亡率明显增高,城镇居民NPC死亡率(6.02/105)明显高于乡村(3.64/105)。
2 NPC的相关危险因素
2.1 EB病毒
目前认为,EB病毒和鼻咽癌的关系密切:(1)从鼻咽癌组织中分离出带EB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的阳性率为68.7%,在电镜下少数带有EB病毒抗原的细胞中可找到EB病毒颗粒。(2)NPC患者体内的EB病毒抗体水平随病情的发展而变化。(3)EB病毒在人以外灵长类或其他动物体内引起鼻咽癌。大量报道表明,EB病毒及其抗体、EB病毒DNA的检测在鼻咽癌普查、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起重要作用。然而,EB病毒是否为鼻咽癌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
2.2 遗传因素
本病具有一定的种族易感性和家族聚集性。我国南方鼻咽癌高发区的居民迁居北方地区或移民外地后其NPC的发病率比当地居民高,而且其后裔仍保持有很高的发病倾向。刘书静等对600例鼻咽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鼻咽肿瘤40例,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2例,占5%,恶性鼻咽肿瘤560例,有恶性肿瘤者112例,占20%。结论提示:鼻咽癌患者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发病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近年来,有关鼻咽癌的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为揭示鼻咽癌的病因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揭示:鼻咽癌的染色体异常,鼻咽癌中的癌基因异常及鼻咽癌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都增加了导致细胞癌变的其他遗传学改变机率。 鼻咽癌是许多微效累加基因和某些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遗传疾病。
2.3 职业因素
国内外对职业性接触有害因素与鼻咽癌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各研究结果均表明职业性有害物质能增加鼻咽癌发生的危险性。王志红等研究发现,接触石棉的男女工人发生鼻咽癌的危险性增高,其RR值分别高达12.76和22.2。Vaughan等研究发现职业接触甲醛能增加鼻咽癌的危险性。黄志碧等对接触农药与鼻咽癌的关系进行单独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农药能增加鼻咽癌的发生率。对其他有害物质(包括:汽油、油漆、硫酸等)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现未有单独进行分析的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
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因素对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曹素梅等提出吸烟、厨房与居室未分是广东省四会市鼻咽癌发病的危险因素。Ni能促进亚硝胺诱发NPC的发生和发展。燃料和油烟也被怀疑是导致NPC发生增加的危险因素。粉尘、化学蒸气暴露、木屑接触、吸烟、天然高本底辐射与NPC的发病无关。一些报道认为吸烟与NPC的发病有关。可见,一些环境因素作用与NPC发生之间尚无定论。
心理社会因素对鼻咽癌有一定的影响,影响体内的内分泌免疫水平,对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和康复转归产生非特异性的影响。食用腌制、烟熏、油炸、烘烤等食品可增加NPC发病的危险性。文化程度、人均收入等与NPC发病率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