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学讨论】屈光参差里最常见的不等像处理方法。
一、 双眼不等像成因
所谓不等像,就是在视网膜成像有大小不一样,一眼成像大,一眼小;或是说,大脑感觉到的成像是一边大一边小。不等像分两大原因类别:一种是光学原因;一种是视网膜神经性原因。光学原因就是屈光类,视网膜神经性原因就是视网膜细胞排列或是大脑感知类。首先我们先从光学原因开始讨论不等像问题。在本文里没有特殊说明时,都是光学不等像。
任何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等像,生理性不等像一般在1%以内,多数是在0.25~0.5%之间,不等像是不可能没有,它能强化与增加立体视与空间感、距离感功能。成像大小可以通过大脑进行补偿而进行融像,立体视。当不等像大于2%(光学上相差1D)时,开始对视觉有影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当不等像在3.5%(光学相差1.75D)以内,绝多数都可以正常融像与适应,如没有特殊的问题,一般不做处理。当不等像大于3.5小于5%(光学相差2D~2.5D时),眼开始有不同程度的不舒适感,但可以适应与克服。当不等像大于5%(相差大于2.75D)时,眼融像开始不同程度的难度,此时称为:问题性不等像或是病理性不等像。
不等像引发不良视觉问题有:视疲劳最为明显;如努力融像时,头也会痛、畏光、阅读时会串行,写字无法持久,带有恶心感、眼动困难,容易紧张,有眩晕,全身疲惫感强,空间错位,大小不一等不良现象。
不等像从成像大小不同的感觉上又分为三大类:同步性不等像、方向性不等像,斜性或乱性不等像。同步性不等像是物体在眼内成像大小一致性变化,整体变大或是缩小;方向性不等像是物体在眼内成像大小,水平或是垂直方向变大或是缩小,而另一个方向并没有大小变化的,只有一个方向变大与缩小,如物体被拉长一样;斜性或是乱性不等像是物体在眼内成像大小,是非水平垂直,而是在某个方向有着变大或是缩小的,无规律性;同步性不等像多数是球镜度相差而引起的,方向性不等像多数是顺性或逆性散光相差而引起的,斜性或乱性不等像多数是斜轴散光相差而引起的。
二、 等像镜原理――厚镜原理
等像镜又称为无焦透镜或是等效透镜,是通过镜片的厚度、前表面曲率与折射率,顶点距离VD(镜眼距),从而改变镜片对物体在眼内成像的放大率。

从图一中可以看到,平光镜片只改变了中心厚度的镜片,在前面曲率与透镜折射率没有改变时,会对成像有放大作用。右边的镜片放大成像。

从图二中可以看到,平光镜片只改变前表面曲率的镜片,在中心厚度与透镜折射率没有改变时,也会对成像起放大作用。左边的镜片放大成像。
(相信大家看到图很有想法,为何放大,大家想一下正透镜,也是内聚时,看物体放大的原因为同理)
在相同的顶点距离VD(镜眼距)下,只能改变镜片的厚度、前表面曲率、镜片折射率才能改变镜片的放大率。

从图三中的晶状体处可以看到,放大率与顶点距离VD(镜眼距)有关直接的关系,超小的顶点距离,放大率变化越小。在相同的厚度、前表面曲率与折射率下,改变不同的镜跟距下,放大率也有所不同。
所谓的放大率就是矫正后视网膜成像大小与未矫正时,视网膜大小不同的比,公式如下:

三、 不等像检查与测试方法
不等像检查方法很多,目前我所知的方法有:1.双光点单眼马氏杆法;2.综合验光仪偏振片一致性视标法;3.交替遮盖对比法;4.棱镜分离法;5.红绿分离法;6.隔板对比法;7.空间等像计;8.叶房测试;
目前最常用的两三种方法就可以了,一般你只要掌握一种方法,就可以测试出不等像,如从精度上来说,空间等像计为最精确。
A. 双光点单眼马氏杆法
不等像测试法:在顾客前方5米处放两个发光点,优点眼上加马氏杆,用旋转棱镜矫正到左边的点与左边线重叠时,如另一个线与点不重叠,说明有不等像。另一个点与线距离越大,不等像的量越多。

此方法快速得知不等像现象,如你有“不等像测试透镜”时,可以得知相对正确的放大率数据,但没有不等镜测试透镜时,很难得知顾客眼内成像大致比例不等多少量。
B. 综合验光仪偏振一致性视标法
不等像测试时,左右眼前放在综合验光仪功能钮的P键,也就是偏振镜片,就是带有浅灰色镜片,然后用一致性视标。这样可以测试左右眼视网膜成像大小是否一致,一般情况下,没有屈光参差者,看到的成像基本大小一样,当顾客看到成像大小不一样时,证明有不等像存在(光学原因与视网膜神经性原因都可以测试)

如果所测试的水平与垂直一致不等像,为同步性不等像,如水平与垂直只有一个方向大小不一样,并另一个方向没有不等像,为方向性不等像,如水平与垂直的不等像都有,并量不一样大小,为斜性或乱性不等像。(上前双光点单眼马氏杆法也一样可以这样测试)
经验:不等像测试时,当看到成像大小总体长度相关一条光条时(光条宽度),就相当于视网膜成像相差3.5%,如果有5%以上的不等像出现,那么有该不等像的患者会难以接受。可能会容易头疼、而且在正常的近距离内很难长久工作。
此方法可以快速得知顾客的不等像是否在可以适应范围内,但精度不如马氏杆方法好,也对设备有所要求,使用投影与综合验光仪上的偏振功能。
C. 交替对比法;棱镜、红绿分离法;隔板对比法;空间等像计;叶房测试
交替遮盖对比法:就是交替遮盖单眼,速度中等,问看物体是否出现大小一样。
棱镜、红绿分离法:就是在眼前加入棱镜后分离物体,问上面或是红色,下面或是绿色物体大小是否一样。
隔板对比法:在眼前鼻前放一个隔板,分离了立体视,在一样大小的图片放在左右两边,问这图片里的大小是否一样。

空间等像计(spaceeikonometer) 叶房测试:一个贴满叶子的小房子,看是否不对称,是否有倾斜的感觉,如有,就有不等像存在。
四、 等像镜厂家镜片设计原理
目前厂家做“不等像测试镜”。一般不等镜测试镜里有一套测试组片,也称为“尺度测试片”。里面分别有0.5%、1%、1.5%、2%、3%、5%、8%、10%等。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厂家,不等像放大率测试片有可能不同,如你要定等像镜,厂家一般咨询增加中心厚度多些还是前表面率变化多些,但如近视度数超过-2.50~-3.00时,只能通过中心厚度处理来改变放大率。当然有人会问,用不同的折射率镜片是否了可以改变放大率,回复是可以的,但由于不同的折射率可能会在很多参数上不同,如阿贝数等,可能引起其它不良的视觉或是视力问题。
只通过改变前表面曲率,使放大率改变的近似公式:

从图六中可以看到,由于前面表变得更弯时,由于度数一定的情况下,后表面也变得更弯些,从而增加了镜片到角膜的距离,使得放大率变化下降,所以说,当近视度数大于-2.50DS时,改变前表面曲率能引发的放大率变化几乎无效果。
只通过改变中心厚度,使放大率改变的近似公式:

从图七中可以看到,中心厚度变得更厚时,后表面也会越近眼角膜,放大率更有效果。也就是说,当远视时,把度数低的眼,中心变更厚,效果佳。当近视时,要把高度数的眼,中心变厚,边缘更厚,才能有好的效果。
镜片变量与放大率关系表
高负镜片 | 低负镜片 | 低正镜片 | 高正镜片 | |
前曲率弯 | 微减小 | 增加 | 增加 | 增加 |
前曲率平 | 微增加 | 减小 | 减小 | 减小 |
中心厚度加厚 | 增加 | 增加 | 增加 | 增加 |
中心厚度变薄 | 减小 | 减小 | 减小 | 减小 |
首先,从专业角度上测试不等像时,要从几个方面检查后再测试不等像,因为屈光参差又分为曲率性屈光参差、轴性屈光参差。也要看散光方面,从散光矫正上来说,是引入性不等像。不等像中为光学性占多数,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并没有大区别下也出现不等像现象,那么可能是神经性不等像,也是可以通过等像镜矫正,当然不能用隐形眼镜。也有些是光学与神经性不等像同时存在现象,大家要小心。
所谓神经性不等像,非光学性问题引起,是视网膜或是大脑感知大小不同引起,例如,在视网膜成像大小一样,但由于视网膜细胞排列或密度不同,所感知细胞数量与长度不同,大脑感觉就有所不同,如图八。

在测试不等像前,首先要注意一下顶点距离VD(镜眼距)是否一样?如可以的话,建议使用一副球面镜片定配好后再测试不等像更精确,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镜眼距,改变安装角,调整眼镜架参数等方法让放大率改变。从而得知是否可以通过改变以上参数就可以改善不等像现象,也为是否专门定制等像镜做出客观的建议。
首先,测试出有不等像时,建议先通过改变镜眼距来改变放大率。公式:

从公式上可以得知,当1.00D镜片时,变化1mm的镜眼距,就会有0.1%的放大率改变。例如:镜片为-6.00D时,把镜眼距变小3mm,就等于放大了1.8%的放大率。注意在减少或增加镜眼距时,屈光等效度数也有所变化,应该进行调整。

从图十中可以看到,当近视深的眼的VD距变小,而那只浅的VD距增加,这样可以减少左右眼的放大率不同。在验光过程中,试镜架也要注意插片的位置不同,也可引起不同的放大率,从而不等像测试出来的数据也所不同。
眼镜架调整与放大率关系表
高负镜 | 低负镜 | 低正镜 | 高正镜 | |
镜眼距增加 | 减小 | 极微 | 极微 | 增加 |
镜眼距减少 | 增加 | 极微 | 极微 | 减小 |
安装角前移 | 增加 | 极微 | 极微 | 减小 |
安装角后移 | 减小 | 极微 | 极微 | 增加 |
光学性不等像,可以通过镜片的前曲率与厚度,折射率与镜眼距改变,当然也可以选择隐形眼镜矫正不等像。因为隐形眼镜的镜眼距几乎为0,几乎不存在放大率问题,通过实践证明,用隐形时,屈光相差大于20.00D时,才会有不等像出现。对于曲率性不等像,也是用隐形眼镜为最佳处理方法。
神经性不等像,是无法用隐形眼镜处理的,使用框架的等像镜处理较好。眼轴性不等像时,也是可以用框架处理较好些,根据Knapp法则,轴性屈光参差用框架矫正不会引起大的不等像现象。如图十一

不等像测试要在屈光全矫正下进行,每次验光都是必要测试的项目之一,如在3.5%以内不等像,没有不适,都不做处理,正常配镜就可以,如超过3.5%不等像,就要系统测试出到底相差多少不等像,为以后处理有数据支持。并在测试过程中,要区别出不等像的种类,曲率性不等像用隐形为佳,其它种类可以使用等像镜处理。
不等像处理时先看是否可以改变镜眼距,在美观些可以接受下,改变镜眼距VD距离,就是左右眼不同镜眼距处理方法来改善不等像现象,如图十;然后是中心厚度改变,把最小度数的眼镜片增加其中心厚度,使放大率增加,从而改变不等像现象,厂家需要做数据分析与定制镜片,成本较高;对于小于-2.50DS的不等像,可以改变前面表曲率来处理不等像现象;最后,就是在定配时,安装角前后移改变镜片的位置,也就是是等于镜眼距变化来处理不等像现象,当然也一种不建议的方法就是:反装镜片法,也可以处理不等像,更贴近角膜,但美观欠佳。
不等像现象矫正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原因很多,开始使用时,没适应前,只有22%的适应者,高达78%的人一开始就很不舒适,其中有四大原因。1.多数由于长期没有使用差眼,在没有不等像影响下也出现融像困难者。2.长期单眼单视,现在双眼单视,有融像,立体视良好,但出现空间错位或距离感错觉。如对于空间错位不了解的,请阅读文章《斜轴散光空间错位的处理原则》这一文章。3.由于眼睛运动引发的棱镜不同,特别上下运动时,物体融像困难者,这个问题,建议选择框架高小为佳。4.双眼单视下,对物体放大或是缩小,不适应者。
这里还有注意另一种不等像现象,叫引入性不等像,也就是戴眼镜时,引发的不等像现象,主要三大方面。1.眼镜架变化,参数改变了,产生像差中,就有不等像现象;2.不同设计的镜片,前表面曲率、中心厚度、折射率不同,产生不等像现象,如改变镜片设计与品牌时,看物体大小改变了。3.镜片屈光参差方面。以前的旧眼镜很舒适,但现在新配的眼镜不知道,从引入性不等像参数不同引发。如图十二。

六、 不等像各矫正方法的优缺点
不等像测试结果后,最主要是如何处理与矫正,根据不同的不等像成因,用不同的方法,不等像一般有三个方法矫正,但它们各有千秋,优缺点十分明显。
A. 改变眼镜架的参数:镜眼距、镜面弯、安装角。方便,便宜,但可以改变的放大率有限,只能进行小量放大率变化
1. 保证美观下,越贴眼,放大率与不等像变小。
2. 一定程度改变镜架参数,美观有所下降,不同的镜眼距,安装角等,可以得到多些放大率变化。
3. 建议选用扁平的、小的眼镜镜架,这样产生的棱镜效果小些。
4. 镜片反装法,就是倒着装,不美观,但可以得到更多的放大率变化(慎用)。
B. 改变镜片的参数:前表面曲率、中心厚度、折射率。科学合理,可以任意改变放大率,灵活与有效。
1. 一般只能对最低度数的镜片进行放大率改变。如近视的深眼,远视的低眼。
2. 由于左右镜片厚度严重不一样,左右镜片的重量不同,美观下降。
3. 不同折射率可得到不同的放大率,但对于像差来说,不同折射率,会影响到视觉问题,如色散、透光率、成像质量等。
C. 隐形眼镜、OK镜、屈光手术:软硬隐形眼镜、角膜塑形镜、准分子激光手术、晶体手术等。对于屈光性不等像,曲率性不等像,都是首选,因为角膜与隐形形成一个全新的光学系统。
1. 对于神经性不等像,没有作用,只能用等像镜框架处理。
2. 对于轴性不等像来说,也可以用框架矫正处理。
任何人都存在不等像,不等像存在是为了更好的立体视建立,不等像在大于3.5%以后,开始出现视觉融像问题,当超5%时,产生不适,超7%时,融像受到破坏,只有个别人,如训练过的人,可以高达10%的不等像都可以进行融像立体视,但这些极少数。等像镜就是为了让左右眼成像大小基本一致,可以融像立体视与舒适下,矫正左右不等像现象。由于很多屈光参差者长期不使用或少使用差眼,在矫正好屈光与不等像后,还是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主要是使用差眼不习惯与进行融像,有些在训练才能建议完整立体视。目前市场存在不等像矫正方法中,首选是隐形、角膜塑形镜、激光手术,其次才是框架眼镜矫正,框架眼镜又分几种,其中一种可以用贴膜透镜来矫正,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框架矫正不等像最大的不足是产生棱镜效果无法减少,这样眼向上下看时,产生不适或融像时出现复视。对于非共同性不等像现象,就是垂直或是水平性不等像,斜性不等像,只能通过框架进行矫正,镜片目前要分两层,只能用夹片式不等像矫正。散光产生的不等像,产生空间错位的感觉,也可以通过框架矫正,也是只能用夹式不等像矫正镜。
参考文献:
1. 主编:黄炳南《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 2012年9月
2. 主编:瞿佳 《眼镜学》 2011年8月
3. 主编:王光霁《双眼视觉学》2011年8月
4. 姚启钧 《光学教程》华东师大《光学》教材编写组 改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10月第二版
5. 主编:王超廷 崔国义 《眼科大词典》 河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12月第一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