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眼,不同手术方式致屈光术后新的屈光参差
23岁男性,自幼双眼屈光度差异大,术前以框架眼镜和RGP为主要矫正方式,处于略欠矫状态。
屈光数据:
OD -4.50ds/-2.50dc*8 →1.0 (主视眼)
OS PL/-4.25dc*165→0.9
眼位还好,右眼4△EXO+4.5△BU
双眼球镜参差,柱镜也参差。此类屈光不正,如若用框架眼镜矫正,右眼物像处于缩小+压扁的状态,左眼处于明显压扁的状态,双眼足矫的话,大部分人难以双眼融合。所以绝大部分患者可能会选择RGP等接触镜矫正,减少这种物像变形带来的融合困难;或者减少双眼球镜、柱镜差别来减少融合困难。(术前验光师未测双眼融合功能及像不等大)

地形图角膜散光OD约3.1, OS约3.4,差别并不大,故其屈光参差球镜来源于眼轴不等长,柱镜来源于晶体散光不同。


对于此类病人,屈光手术相对于戴框架眼镜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优点有
- 减少了单眼的物像缩小等形变,视觉质量提高
- 减少了双眼物像的差距,利于双眼融合
- 方便日常生活及运动
挑战是
- 对于全飞及半飞来说,切削的居中度要求高,居中度不好,术后残留屈光度及高阶相差会比较大,影响术后视觉质量
- 不同手术方式球镜及柱镜的校正值(nomogram)不同,尤其是柱镜的校正值,如果设置不对术后二次补矫概率较大。如果双眼手术方式不同,可能双眼术后屈光度会有不同程度的漂移
- 患者术后需要对新的视觉进行适应,有可能出现融合不良,调节障碍等
- 如果选择ICL手术,大散光晶体对旋转的容忍度是比较差的,存在比较高的二次调整轴位的可能。
患者最后选择的方案是:OD全飞秒,OS半飞秒
作为手术医生度数设计就十分纠结,最后给的实娇度数是
OD -5.25/-2.50*8 (验光度数:-4.50ds/-2.50dc*8),球镜加了0.75D,预估术后可能屈光度约+0.25~+0.50
OS -0.75/-3.25*168(验光度数: PL/-4.25dc*165),球镜加了0.75D,柱镜减了1.0D,预估术后球镜约+0.50D,柱镜估计残留0~-0.50D。手术方式地形图引导Lasik。
术后患者主诉双眼视力不一样,OD好OS差,日常生活无太大影响,但是略微不舒服。
视力: OD 1.2, OS 0.8
小瞳屈光度: OD +1.00/-0.25*35→1.0, OS -0.50/-0.75*50→0.9+
散瞳屈光度: OD +1.50ds→1.0, OS +0.50/-0.75*40→0.9+
双眼屈光参差,等效球镜差别约1.50D。右眼球镜比预期过矫0.75~1.0D,左眼球镜基本和预期相同,柱镜比预期欠矫 -0.50DS。
双眼屈光参差,且os屈光痉挛,导致患者视力问题。
术后2月地形图,对称性、居中性都还不错:


切线图差异,手术切削居中都还不错:


问题:
- 对此类病人,如何选择更好的预测性更好的手术方案?
- 大散光病人你们机器常用的nomogram值是多少?(我的机器是mel90,我自己的感受是散光越大,过矫越多,大致是2.50D以上减0.25,3.50D以上减0.50,4.25以上减0.75。但是其他使用一样机器的医生也有什么度数都没有nomo值的。)
- 散光减nomo值后,球镜是否补偿一部分?(我的感觉是适当补偿,减去的柱镜的1/2略少)
- 全飞秒是否术后漂移度数,或者预期度数的准确性比准分子略大?
- 这个病人,左眼可以全飞秒吗?
- 大散光病人,是否准分子优于全飞秒?(我觉得没有差别,但是很多医生均表示大散光病人一般不建议全飞秒)
- 这个病人目前的情况,你们有什么方式处理?还是继续观察、安抚?



最后编辑于 2023-11-23 · 浏览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