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向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进谏
一:团结、整合国内:
1.正反两反面反复证明,一个医院的麻醉科在医院有没有地位,和麻醉科有没有自己的ICU密切相关,也就是麻醉科有没有去做危重症这一块密切相关,很多医院的ICU主任都是在麻醉科混不到主任了,就出去搞ICU的,当任的科主任明知下面有能力的人蠢蠢欲动,便也顺水推舟,把ICU踢出去,这样做除了对当任的科主任有利,对麻醉科全体和整个学科都是不利的。
2.不重视疼痛诊疗这一块,和ICU 的情况一样,科主任把和他有竞争力的人踢到疼痛门诊,疼痛诊疗近几年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病源丰富,逐渐疼痛科也独立出来了。
总结以上两方面都是因为科主任能力有限,自己的知识面不能统管ICU、疼痛科,就干脆让他们独立出去,如此胸襟狭隘,对学科建设缺乏责任的主任,大有人在。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麻醉学会要求各省市麻醉年会换届时把有麻醉科工作背景的ICU和疼痛科学科带头人纳入麻醉学会。(其实从麻醉科出去的这些人,大都从零做起,组建科室,发展业务,历经坎坷,情商智商都很高,但是在重症医学会、疼痛学会地位大都不高,会麻醉科弄个委员甚至副主委,何乐而不为呢?)而麻醉学会主委、副主委的选举,特意强调业务面,即所在医院麻醉科模式,麻醉科业务面越广,越有资格竞选,候选人难分仲伯时,就看其业务范围是不是足够广,这样才能激发各医院麻醉科积极发展学科建设。
再这里提及两个学习的对象:
一个是现在的中华疼痛医学会,其一直强调疼痛学科是综合学科,所以其主委由研究不同方向的学者轮流坐庄,由基础研究的、研究头疼的、研究微创的、研究病理性疼痛的、甚至康复医学的,如此胸襟,难怪疼痛学会茁壮成长。
另一个是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刘功俭教授不仅做临床麻醉、危重症治疗,也出疼痛门诊,现在把疼痛科病房搞得有声有色,徐州医学院人才辈出,却能始终拧成一根绳,担当麻醉学科建设的模范,值得大家学习。
二:海外招贤纳士:
曾经听过武汉某著名Y教授、副院长在学习班上讲“产科麻醉”,一上来就声称:中国麻醉业务水平和国外相差无几,所以国外学者不敢来中国讲学了,然后就开始念了半小时幻灯片,下面的人昏昏欲睡。下午“无痛分娩中国行”的胡灵群医生的讲课让大家认识到中美麻醉的差距之大,并一针见血的指出为什么中国的产科麻醉做不好,其中之一就是因为“不做产科麻醉的专家还到处讲产科麻醉”。至今,“无痛分娩中国行”在中国麻醉医生中间那么受欢迎,中华麻醉学会官方却始终未积极合作,正面评价。中国出去国外做麻醉的医生有很多混得很好,学术上的造诣远远超过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智慧吸纳到我们当中来。刘进教授、熊利泽教授、黄光宇教授都是在海外镀金,喝了洋墨水的人,应该和那些华裔的海外学者,包括台湾、香港学者有交情,应该努力把他们吸纳进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识和智慧,各尽所能,齐头并进,共同贡献中华麻醉。
恳请麻醉学会扛起身上的责任,敢于牺牲个人的权势,必要时让贤他人,让中华麻醉得到大扩充,大发展。
抛砖引玉,望大家讨论批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