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从产妇术后寒战到围术期体温保护,麻醉细节决定麻醉成败

发布于 2022-07-28 · 浏览 4448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7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图片来源 |  网络图片

“大夫,大夫,老婆生完孩子怎么哆嗦的这么厉害?”

“没事,就是有点冷了,回去注意保暖。”

8:00 产妇入室

8:10 右侧卧位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置管

8:25 测平面T8

8:25 手术开始

8:28 顺利娩出一名男/女婴

9:20 手术结束

9:21 产妇出现『寒战』

大家是不是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过此类现象,由于椎管内麻醉时大多产妇术中是清醒的,甚至有一部分人在术中就开始了寒战,很明显,这是出现了『术中低体温』

而寒战作为自主性体温调节的一种形式(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努力地收缩着骨骼肌以维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img

图片来源 | 网络图片

产妇术中失温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应用椎管内麻醉(阻滞交感神经,扩张血管)、术中输注较多的室温液体、羊水随胎儿娩出、失血等,这使得产妇术后寒战的发生率要『远超于』其他同样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

当寒战出现时,说明90%的患者『核心温度』达到了34.5~35.4℃,相较于『体温<36℃』的低温定义还降低了0.5~1.5℃。

1不良反应反应

麻醉医生不要漠视『术中低体温』『术后寒战』,这不是术后的正常反应,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其实远超预期,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麻醉的生理学知识——术后寒战对机体的影响。

1、呼吸系统

低体温会使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加深,使支气管扩张、解剖无效腔增加也使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组织供氧,又增加CO2血液中的溶解量代使氧离曲线右移(代偿),无形中增加了呼吸系统管理难度。

2、循环系统

低体温本身对心脏产生负性传导、负性肌力作用,导致P-R间期延长,QRS波群增宽,QT间期延长等各种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可发生『心室颤动』

然而寒战能够增加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血压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同时心肌氧耗也增多,最大可增加氧耗300%最终在高危患者中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3、凝血功能

低体温会减弱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使其滞留在肝脏中,同时也降低凝血物质(VIIa)活性、影响纤维蛋白原的合成,以上三种路径共同作用致使术中出血量的增多

4、免疫系统

低体温能够抑制免疫反应(主要是自然杀伤细胞),进而影响远期预后。

5、切口感染

低体温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氧分压,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2治疗措施

如果产妇真的发生了寒战,不必慌张,记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治疗术后寒战主要有两种方法——『复温疗法』『药物疗法』

01复温治疗

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加温装置来提升患者体温,如使用液体加温装置加热输注的晶胶体、冲洗液、血液等,也可以使用空气加温毯、循环水垫和红外线照射保暖等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核心温度仍未复温时使用体表加温方式,会使体表血液扩张先于心脏功能恢复,进而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同时有部分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外周血管中,进一步减少了有效循环血容量

02药物治疗

在已经给予了保温治疗的情况下又出现低体温性寒战,未减轻患者不适感,我们可以适当使用『‍药物治疗』

《麻醉科5分钟速查》一书中介绍了普通患者可使用的治疗术后寒战药物(见下表),不过产妇术后进入哺乳期,因此需避免使用阿片类、曲马多、氯丙嗪等药物,其余药物使用时也需『严格控制剂量』

img
img

图片来源 | 网络图片

3预防措施

有句老话说得好,做事要防患于未然,体温管理更是如此,相较于发生寒战后的弥补措施,在起初的『体温保护』最为重要。而预防寒战的方式主要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主要分为三部分:体温监测、体表加温和体内加温

1.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的方式可分为体表温度监测核心温度监测,但由于大多产妇选择的麻醉方式为椎管内麻醉,这并不利于直接监测核心温度,因此使用『腋窝法』将热敏电阻控头置于腋动脉搏动处)来实时监测术中体温的变化最为合适。这时如果将测温侧的上臂紧贴在胸壁使得腋窝封闭,能够获得更加接近核心温度的读数。

2.体表加温

体表加温的方法有大家最常用的空气加温毯以及循环水垫红外线照射保暖等,使用隔离物以减少辐射散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但要小心使用加热设备导致的『皮肤烫伤』问题。

3.体内加温

体内加温的方式有『输液加温装置』Hotline),或将晶体/胶体液加温后输注(40~45℃温箱)。此外,如需输注血液制品,最好将红细胞和冰冻血浆复温致37℃,而机采血小板室温直接输入即可。

img

图片来源 | 网络图片

『专家指南』推荐将体温监测加入术中常规管理的建议已出台很久了,但不得不承认,某些时候仍会忘记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

记得去年曾协助一个学妹处理高龄患者骨科手术术中凝血功能障碍一例,全面分析后,发现原因就出在该患者发生了术中低体温,这一病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想说,成败在于『细节』,我们不可因患者清醒便忽视监测,更不可因患者年轻便放松警惕。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J., et al., Guideline on anaesthesia and sedation in breastfeeding women 2020: Guideline from the Association of Anaesthetists. Anaesthesia, 2020. 75(11): p. 1482-1493.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448

1 53 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