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应用抗生素的规范
1. 内分泌科应用抗生素的适应症:①糖尿病合并感染者,最常见糖尿病发生感染的好发部位依次为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消化道感染(肝胆系)以及败血症等。②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者,常见其感染的好发部位是上呼吸道。③内分泌疾病并不明原因的发热,少见。
2. 糖尿病合并感染,感染不易控制,尤其当高血糖未得到很好纠正时,故应酌情加大抗炎力度,延长抗炎时间,否则,易造成不良后果。而且糖尿病合并发热者,均应行血培养,尤其是在应用抗生素前以指导临床用药。
①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因常合并肾病应先行中段尿培养加药敏试验,后经验用药抗生素首选喹诺酮类或头孢类,观察2—3天,若临床症状无好转,体温持续升高,则应联合用药,头孢类升级(三代)或改用碳青酶烯类,待尿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试验结合临床调整用药;除外肾病和没有耳病者药敏试验为氨基糖甙类敏感或上述药物无药则用氨基甙类。
②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者,酌情行痰或咽试子培养加药敏试验,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二代头孢。若有过敏史者,可选用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观察2—3天,若临床症状无好转,体温持续升高,则应联合用药或更换为头孢三代类或碳青酶烯类,待痰或咽试子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试验,指导用药;疑有厌氧菌感染用氧哌嗪青霉素、特治星、甲硝唑、头霉素等。
③糖尿病合并皮肤软组织感染者,如疖、痈等,形成脓肿者,应行切开引流,并行局部脓汁或分泌物培养加药敏试验,抗生素首选针对球菌的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二代头孢,酌情加用抗厌氧菌类,若有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待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上述治疗无效则联合用药,疑有厌氧菌感染用氧哌嗪青霉素、特治星、甲硝唑、头霉素等。
④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感染者,行局部脓汁或分泌物培养加药敏试验,抗生素首选针对球菌的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二代头孢,酌情加用抗厌氧菌类,若有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若病程长,易合并G阴性杆菌感染,应加用喹诺酮类或换用广谱的三代头孢、头霉素或碳青酶烯类或特治星等,待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⑤ 糖尿病合并胆系感染者,若需要内科保守治疗,抗生素首选喹诺酮类或广谱头孢并合用抗厌氧菌类,观察2—3天,若临床症状无好转,体温持续升高,则应更换为头孢类(三代)或头霉素类;碳青酶烯类或特治星等。合并败血症者据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调整。
⑥糖尿病合并肝脓肿者,根据脓肿的大小、部位、数量、液化程度及临床表现,酌情切开引流,并行脓汁培养加药敏试验,抗生素首选头孢类(三代)或喹喏酮类及抗厌氧菌类或头霉素类,观察3—5天,若临床症状无好转,体温持续升高,则应更换为头孢类(四代)或碳青酶烯类或特治星等;待脓汁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试验,结合临床调整用药。
⑦糖尿病合并不明原因的发热者,在行血培养,积极寻找感染灶的同时,抗生素首选广谱的头孢类或者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加喹诺酮类或氨基甙类,待血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试验,结合临床调整用药。
3. 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者,如果无发热或明确感染者,应予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预防感染,若有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如果有确切感染灶,如呼吸道,则应选用高效广谱的三代头孢类,碳青酶烯类或特治星等,同时行病原学检查,指导用药。
4. 糖尿病合并感染者,甲亢合并粒细胞缺乏者及甲亢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出现感染不易控制的情况,应想到合并真菌感染的可能,必要时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5. 临床疾病复杂多变,难以控制的感染,特殊情况(未尽事宜),及时三级医师会诊,请相应科室会诊,据会诊意见调整抗生素。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