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附完整版

新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做出以下改变:
1、将原来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名为《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其中主要是因为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1型糖尿病纳入管理。
2、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更新数据: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自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2019年的12.4%,各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糖尿病的知晓率(36.7%)、糖尿病的治愈率(32.9%)、糖尿病的控制率(50.1%),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3、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中的更新内容:诊断标准为糖尿病典型症状+随机血糖≥11.1或空腹血糖≥7.0或OGTT2小时血糖≥11.1或糖化血红蛋白≥6.5%;增加了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要改日复查确认(不包括随机血糖)
4、增加了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如下图:

4、更新了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1)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
2)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其高危状态的T2DM患者,首选有ASCVD获益的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受体抑制剂;
3)T2DM患者合并心衰者降糖药首选SGLT2抑制剂;
4)伴有慢性肾病(CKD)的T2DM患者,首选有CKD获益证据的SGLT2抑制剂,若不能使用则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
5)有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受体抑制剂强适应症的T2DM患者,在不能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受体抑制剂的情况下,应该给予二甲双胍;
6)血糖和体重应一体化管理,不伴ASCVD或其高危状态、心衰或CKD的T2DM患者,如无超重/肥胖,选择二甲双胍;伴超重/肥胖者,选择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7)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者,选择有肝脏和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RA。
8)单药治疗不达标者,可以选择选择联合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受体抑制剂等降糖药;
9)基础胰岛素2年治疗后仍然不达标,则需要胰岛素的多次注射,选择基础+餐时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等。
10)早发T2DM危害大,诊断后可采取强化治疗及时控制血糖,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5、饮食运动仍是基石
低GI饮食:如全谷物、蔬菜和豆类,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糖。
适量的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增加鱼类、坚果等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
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例如快走、骑行等。
6、新增了儿童及青少年、特殊类型糖尿病及1型糖尿病
1)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
儿童和青少年 T2DM 在诊断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伴发病或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眼底病变等以及睡眠呼吸障碍、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等;
青春期应注意是否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起始的药物治疗可以单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或者两者联合使用;
如果存在糖尿病症状、严重高血糖、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则需要胰岛素治疗,一旦酸中毒纠正,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2)特殊类型糖尿病:
建议对所有出生 6 个月内起病糖尿病患者进行单基因糖尿病的基因检测;
90% 由钾通道基因(包括 ABCC8 和 KCNJ11)突变所致单基因糖尿病患者,对大剂量的口服磺脲类药物反应良好,磺脲类药物不仅可以达到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对该类患者神经运动系统发育和功能可能有额外获益;
有母系遗传特征的早发糖尿病,伴耳聋,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下降,基础和负荷后乳酸异常增高的患者,建议进行线粒体基因的检测;
典型的 GCK-MODY 患者主要表现为非进展性,轻度的空腹高血糖,不增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
3)1型糖尿病:
分期:可分为 1 期免疫紊乱期,2 期血糖异常期,3 期临床症状期;
筛查:在高危人群(一级亲属等)中检测胰岛自身抗体以筛查亚临床期 T1DM,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病风险;
监测:应在 T1DM 诊断后尽早提供连续血糖监测技术用于糖尿病管理;
治疗:应对 T1DM 患者进行以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方案为核心的综合管理。
邓宏魁教授开创的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为治愈 T1DM 提供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