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话题】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的相关因素
1 病毒感染
1 . 1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过去 40 年的研究发现,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与后期的反复喘息和气道高反应性(AHR)密切相关,被诊断 Rsv 感染的毛支患儿 25%-50%将发生儿童哮喘。不论是严重的RSV毛支,还是症状轻微的RSV下呼吸道感染,RSV感染均可导致机体继发的AHR和较长时期的肺功能异常。RSV不仅直接破坏气道上皮细胞.更重要的是通过人体的免疫机制致病:(1)促进机体产生神经肽及表达特殊受体(如 P 物质和神经激肽1)引起 AHR,并作为前炎症因子趋化粒细胞到气道并活化;( 2)刺激机体产生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等其他细胞代谢产物;( 3)激活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产生 RSV-IgE介导持续性的辅助T细胞(Th)2免疫反应;(4)促进大量炎症调节蛋白和前炎症因子的释放,如白介素(IL)-4、IL-6、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la、IL-8和肿瘤坏死因子等趋化不同的炎性细胞到达气道靶点; ( 5 )破坏正常 Th1/Th2平衡并存在Th1功能低下。研究还发现, RSV 可持续潜伏在肺的免疫赦免区,躲避免疫识别及清除,同时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引起肺部的慢性炎症。采用 PCR 技术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鼻咽分泌物发现,慢性持续比急性加重的患者 RSV分离率更高,但其滴度并不高,提示存在 RSV 的低水平复制。但是目前对于 RSV 如何逃避免疫识别和清除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可能是通过改变抗原呈递导致免疫系统对 RSV 抗原的无反应,或者是产生了诱导 RSV 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凋亡,或者有不同程度的 RSV 耐受。
由此可见, RSV 通过异常的免疫反应及潜伏感染导致感染后的气道炎症并持续化参与了哮喘及 AHR的发生。 RSV感染的毛支是反复喘息和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随着年龄增大这种风险降低, 13 岁后与健康对照无显著差异。
1.2 鼻病毒统计学研究显示,病毒感染的婴幼儿喘息中鼻病毒约占 40%左右,是引起毛支的居于第二位的常见病毒。患儿 1 岁前有喘息表现的鼻病毒感染是3岁时喘息的强预测因子;有特异质的婴幼儿更易引起鼻病毒感染,是发生哮喘的弱环境因素。鼻病毒通过在气道上皮中复制引起上皮破坏,并促进前炎症介质释放而引发类哮喘样炎症及临床症状。
1.3 偏肺病毒 人类偏肺病毒(hMPV)是最近发现的引起婴幼儿及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是≤2 岁婴幼儿继 RSV和鼻病毒之后最主要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 hMPV 感染的毛支是学龄期哮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1.4 其他肺炎衣原体与反复喘息的关系
2 RSV 毛支的严重程度
目前的研究表明,重度RSV毛支增加儿童哮喘患病率的风险达12 倍。
3 城市与农村
4 性别
男性是15岁以前哮喘发病的高危因素。
5 年龄
对毛支患儿 4 岁时发生哮喘的随访研究显示,其 ≥12 个月时具有更高的哮喘发生率。
6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与哮喘或AHR密切相关:(1)变应性鼻炎(2)变应性皮炎是毛支日后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是哮喘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7 吸烟
母孕期吸烟是婴幼儿,尤其是 ≤1岁患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
8 血IgE水平
9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10 室内环境
11 社会经济状况
12 基因背景
13 出生体重
14 体质量指数
15 母乳喂养
16 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