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经验交流】脑梗死的OCSP 和TOAST分型的应用

发布于 2008-10-18 · 浏览 5591 · IP 山东山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6 年零 22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1991年Bamford J.在Lancet 上发表了脑卒中的OCSP 分型诊断,将脑梗死分为5型(TACI,PACI,POCI和LACI).此分型完全依靠临床表现,简单易行,对脑梗死的治疗指导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1993年Adams HP 在Strok杂志上发表了基于病因学分类的TOAST标准,将脑梗死分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小动脉脑卒中(腔隙性梗死)、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共5个亚型.此后2001年Hajat等又提出了改良TOAST分型,在原来的基础上分为8个亚型.Han SW去年在Eur Neurol上发表文章提出新的TOSAST 分型,仍为5个亚型,提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概念,避免这样分型的局限性,将过去的大动脉病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一个亚型。这反映了脑梗死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也对治疗的指导提出了新的依据.
但国内多数教科书和脑血管病的资料中少见报道,不知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对此两个分型有什么看法,应用如何?请不惜赐教.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591

5 20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