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前庭适应(翻译——绝对原创!!!)

发布于 2004-06-07 · 浏览 1161 · IP 陕西陕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20 年零 33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第4章 前庭适应
David S.Zee,M.D.
前庭运动行为强健而多方面的适应性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最佳视觉功能和稳定的平衡状态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正常生长发育、年龄增加产生的,还是疾病、创伤引起的变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有能够探知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的机制。理解此类机制对设计和评估用于前庭疾患康复地物理疗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①。本章论述了与前庭系统疾病患者治疗相关的适应机制的新进展。根据需要,我们将重点强调前庭-眼反射(/前庭-视觉反射 VOR),因对其的适应性调节了解最多。同时我们亦尽可能地涉及了前庭-脊髓(VSR)、前庭-四叠体(VCR)和前庭-颈反射(COR)的内容。
再校正、替代和选择性策略
前庭反射的适应性调节在对前庭缺陷的整体代偿中占很大一部分*。仅通过重新调整VOR或VSR的传入-传出关系(例如,强度、作用时间或方向)来重建足够的机动功能是不可能的,尤其当缺陷严重时更是如此。此时其它代偿机制将被启用(框4-1)。例如用其它感觉传入作为替代来激发同一冲动反应(如COR替代VOR);二者中选择另一种来代替该情况下通常发生的代偿反应(如头部旋转过程中通过眼急动代替慢相运动以帮助维持凝视稳定)。对于不同的患者其主要用于代偿的特殊机制亦存在相当大的变异②。这种多样性需要通过患者恢复前和恢复过程中的前庭功能定量实验来证明。任何治疗计划都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有可能产生或产生了最佳效果的措施上,治疗目的不同,所需强调的治疗重点亦各异。但不同的治疗计划其目的也可能存在潜在的交叉。因此,制定一套治疗计划必须针对患者前庭功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自身代偿潜力等具体情况以最易产生成效的措施为基础来进行。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我们先来讨论两种需要前庭代偿的典型情况:单侧和双侧迷路功能丧失。
单侧迷路功能丧失
单侧迷路切除术(UL)作为研究运动学习和代偿反应的实验模型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然而迄今为止对于激动代偿过程的误差信号,对促使机体从静态及动态平衡障碍中恢复均起作用的精细机制,其余协助维持运动过程中凝视和姿态平衡的机制仍知之甚少。
单侧迷路切除术后前庭功能障碍的校正
以VOR为例。单侧迷路切除术(UL)导致了两大类需要校正的前庭缺陷:静态失衡和动态失调。前者与前庭诸核间紧张性冲动的释放水平有关,后者与正常状态下头部运动过程中以推挽方式促使代偿反应发生的中枢传入信息丧失一半有关。头部静止时的自发性眼震和持续性扭转(眼球反向转动)分别是半规管和耳石器传入不均衡导致静态平衡障碍的例子。头部转动时眼球转动幅度增益的减小和不对称是动态平衡障碍的例子。
激动VOR适应的误差信号
激动VOR适应的误差信号会是什么呢?头部运动时与之伴随的图像在视网膜上的移动或急速滑脱应是首推原因。我们研究了施行UL的猴子,其视觉尤其是经膝状体途径途径传递的视觉信息对于形成并维持其代偿适应的作用③。我们共记录了三组动物的VOR功能。一组于UL术前
几个月预先施行枕叶切除术。这种“皮质盲”的动物在UL术前允许暴露于自然光线下。其余的动物没有预先损害且被分成两组:一组于UL术后先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4天;另一组在UL术后即可自然暴露于光线下。
UL术后静态VOR平衡的重建
上述实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别。静态平衡的恢复(表现为自发性眼震的消失)进程与动物是否经历术前枕叶切除或术后是否置于黑暗环境中无关。而且,UL术后一年,代偿反应已建立时,再行双侧枕叶切除不会导致自发性眼震的再次出现。因此,UL术后半规管-眼反射其静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持均与视觉输入无关。另一个UL术后静态平衡重建的例子是术后所出现的环行扭转(眼球反向旋转)的消除。这种倾向缘于耳石器-眼反射的失衡。至今还不清楚此调节是否需要视觉输入的参与。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61

回复6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