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功能的评估》(先睹为快)

《前庭功能的评估》一书封面

岳文龙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眩晕中心主任
1981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眼耳鼻咽喉科专业,先后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暨南大学附属祈福医院和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供职。1993 - 1994 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和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修,师从我国著名耳科学家皇甫慕三、周梁、丁大连等教授,先后学习普通耳科。神经耳科与颅底外科、听力学与实验室技术。1994年以来,相继开展了诸如内淋巴分流、迷路切除、选择性单孔和前庭神经切断和桥小脑角手术等。结合临床工作,积极开展临床医学研究,相继发表在《Am J Otolaryngol》、《Inter J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J Otolaryngol》、《 E N T 》、《 J Laryngol & Otol 》、《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 、《 J Otolaryngol 》等国际学术刊物,被世界医学索引工具Index Medicus 和 EMBASE / Excerpta Medica 引用,共计SCI论文十四篇。在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头颈外科杂志 》、《 国际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 》、《 耳鼻喉学报 》等杂志发表论著和译文三十余篇,与欧洲同道们编撰英文版专著《Indications and Long - term Results of Neurotologic Surgery 》在比利时出版。先后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厅级一等奖5项。1988 年应邀担任美国第二届小儿耳鼻咽喉科年会优秀论文评委、北京《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特约译员、《 Pakistan J Otolaryngol 》国际编委、《 中华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网 》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特约编辑、《 中华耳科学杂志 》暨 《 The Journal of Otology 》编委和《丁香园》耳与颅底外科学术顾问。近年来,应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举办的《国际高级耳内科学习班》、北京同仁医院《 听力大讲坛 》、广东省人民医院举办《 全国眩晕学习班 》等举行专题讲座,赢得了业界内的好评。2001年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职工自学成才奖,2008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聘为耳鼻咽喉科学副教授,当选广东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委员。

邢娟丽
副主任技师,康复医学博士,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长期从事前庭功能检查、BPPV复位治疗和前庭康复,尤其是转椅治疗难治性BPPV。中国医促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委,中药协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常委,陕西省保健学眩晕专业委员会副任主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西安交通大学眩晕疾病中心副主任委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吴阶平医学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编著作3部。
序 言
俗话讲,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每进行一项作业,工具和方法是优先的考量。学习前庭知识,掌握平衡要务,服务眩晕患者,不仅需要有理论武装头脑,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同时,还要借助于逻辑的思维和正确的方法,方能够单刀直入不做虚功,达到一两拨千斤的功效。尤其是前庭器官深居颅内,神龙见首不见尾,甚难洞穿庐山真面目。显然,欲学前庭之妙,想克眩晕之坚,临门患者造访,必先手握利器,成竹在胸,方可临渴有井心无惶恐。《前庭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引为开篇,接踵而至的便是《前庭功能的评估》,铺陈于《眩晕疾病各论》之前。从理论到检查再至疾病,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贯连一统,可谓不读不足以通晓疾病,不读不足以认识眩晕,不读不足以学以致用。否则,首尾难顾,取义断章,终成空文一纸,束之高阁,予疾病诊疗无补。
最初,想法简单,一册概之,舍繁就简,阐明大义,让读者知之大概也就罢了。随着阅读渐深,心得日增,内容又加,笔耕不辍,竟一发而不可收。无奈之下,索性将此卷一劈为二,上下两册。上册侧重前庭疾病的病史采集、徒手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技术;下册涵盖相关的听力、影像与病理学知识。该卷两册,力求主次分明,以点概面,广深并举。同时,图文并茂,简明易懂,雅俗共赏,以求紧扣实用和服务大众的编写宗旨。与上卷风格雷同,以文解图,以图说理,以理服人,尤其是以病历采集与徒手检查为重墨,更贴近于基层工作的实际操弄;兼顾实验室技术,接轨当代,标准与规范兼收,走近主流的学术涵盖。
书,依旧是以读者为本,传授知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促进认识与发展。倘若读者秉承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不失为作者撰写是书之热盼。本书,虽不能达以高深,不能弘扬自我,不能获金取银,却可助力大家的学习与应用,为治病救人竭尽绵薄。果真如此这般,本人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实不足惜。
诚然,结构的意义在于功能的发挥,而前庭器官的功能展现在神经的反射,例如前庭 - 皮层、前 庭- 眼、前庭 - 脊髓和前庭 - 自主神经反射等等诸如此类,而这些反射均具有神经反射的生理学意涵,不仅拥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等,还有效应器。其中,效应器的动作构成了临床的症状与体征,为我们了解功能与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实践中,我们利用这些症状与体征作为观察与记录的对象,逆向推测和评估前庭反射的完整性,进而对正常与否做一评判,这就是我们检查前庭的初心所在。正是利用这些生理学的原理,人们设计和发明了诸多的检查设备与技术,以图揭示前庭功能的真实状况,例如眼电图、视频眼震图、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等等。由此可见,这些思维与技术的背后均有各样不同的故事,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前庭反射,而后者作为一种结构的行为体现,也成为我们评价前庭系统的理论基础。牢记这一点,对于眩晕的临床诊疗尤为重要,也是评估前庭功能的至要核心。
诊断眩晕中,病史采集是一个首要的环节,不可或缺,能够为我们的诊断提供有力的循证依据,特别是初诊患者,循此徒步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为延展诊疗大开方便之门。据统计,70% 眩晕病人可以籍以病史的询问,获得原发性疾病的初步信息。德国著名神经学家Thomas Brandt 教授为此特撰名为《Vertigo and Dizziness: Common Complaints》的专著, 专门强调了病史采集的重要性。本书的开篇,我们也花了相当篇幅阐述病史的采集,包括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诸多事项。这些内容居于卷首,也彰显了病史询问之重要,以至于不得不悬壶在头警钟常鸣。
前庭功能的评估方法颇多,简繁不一,各有短长,真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实,我们的先哲希波拉底早就教诲了我们,强调了临床(Beside或者Clinical)一词的含义。换句话说,临床医学的基本方法就是亲临患者的病榻旁边进行询问、观察与处理。尽管目前有了诸多的技术手段,也有了不少实验室里的东东西西,但徒手检查仍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面对眩晕患者的造访,基层医院设备匮乏,仅有的是医生们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即徒手检查。换句话说,这类检查在缺少实验室检查的条件下,强调了传统的物理检查技能。尤其是通常的查房,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庞杂的仪器设备,仅有的还是徒手的检查技术。病史采集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前庭功能的徒手检查,强调了评价前庭功能的基本技能,诸如对于眼震与步态的观察等等,简便易行,节时省力,更适应于基层医疗单位的应用。
本书不仅顾及了基本的徒手检查,也描述了实验室的检查技术,试图达到简繁结合的目的。在《前庭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后,《眩晕疾病各论》之前,这本《前庭功能的评估》不仅依托于解剖与生理的知识,铺垫了对这些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为合理地治疗眩晕疾病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理解了前庭背后的故事,掌握了诊断眩晕的手段,我们何愁不能够做到信心满满应对眩晕疾病。前庭的话题很多,博大精深,本卷区区数百纸,断然难以包罗各种,盖棺定论。撰写是书,意在徒手与仪器兼顾,因地制宜,各取所长,扬综合应用之长。本书编撰过程中,承蒙医院上下的通力合作,在此谨表挚诚的谢意。其实,书中内容纯系个人所见,描述不当或错误在所难免,也不乏井蛙之叹,尚望同道们不吝赐教。
岳文龙
2021年10月30日于重庆
最后编辑于 2021-12-16 · 浏览 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