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onlySearchIcon

伤寒 相关医学资讯

伤寒知要

作者: 万友生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 2016-9-1页数: 214定价: CNY 25.00装帧: 平装丛书: 万友生医学丛书ISBN: 9787513236119

《解析伤寒论》

功能、疏通循环。与现代肾上腺素,多巴胺作用类似,均属于扶正的范畴。现代医学应用吸氧、静脉通道、心肺复苏都是技术上的发展,为抢救提供了很多途径,但理念上是和《伤寒论》是一致的,都是帮助机体渡过

《解析伤寒论》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方十一。 (用前第十方。) 心下有水气是描述阳气不足、机体水液循环功能偏弱的慢性问题。体弱、局部

《解析伤寒论》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三十六。茯苓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此条前部同上条,都是汗出

《解析伤寒论》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一。(用前方。)  此条是严重的阳盛阴亏导致血容量不足,会出现外围循环不足的表现,例如背寒、四肢冰凉等。个体体质较强,但仍有类似

《解析伤寒论》

后再酌情汗下,参考220条!下的早容易病原扩散,下的晚又可能阴液枯竭诱发危象,病机的选择很重要,强调治疗时机的选择就是《伤寒论》中最重要的工作。  谵语、汗出、病原体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肠道液亏、蠕动不良引起

《解析伤寒论》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方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此条强调小便对虚实的鉴别,机体

《解析伤寒论》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厥逆、下利属于功能衰退状态的表现,人体功能恢复出现发热时,厥逆、下利

《解析伤寒论》

症。现代医学是在机体出现类似的严重功能衰竭时,才会采用副肾、多巴胺等提升人体功能的方法,此前并没有防护机体的概念。《伤寒论》则是在少阳病阳气不虚的情况就着眼于护正,太阴病出现消化功能不足治疗就已经转为扶正

【共享】轻松学伤寒------伤寒心法要诀

轻松学伤寒------伤寒心法要诀

《解析伤寒论》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方五。(用前第四方。)  少阴病阳虚体质差,外感寒邪,导致全身功能显著下降,正气不支、血循环不良,用附子汤扶阳利湿治疗。此条描述与太阳伤寒

《解析伤寒论》

损伤虚弱的正气,容易出现管腔功能衰竭等严重的问题。此处所谓“虚冷”与受寒挛缩不同,属于慢性病理改变,与厥阴病中的“久寒”意义一致。这种病理改变在《伤寒论》中很多章节中提到,极易与寒性挛缩混淆,是造成传统

《解析伤寒论》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 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方四十八。 柴胡(半斤

《解析伤寒论》

意义,也与《伤寒论》主旨相悖,应该从原文中删除。

《解析伤寒论》

后容易多系统出现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慢性病理问题涉及部位非常广泛,应用《伤寒论》的理论辩证治疗后常有满意的疗效。如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炎,通过胃镜、病理检查、胃酸测定等得出胃壁粘膜萎缩、腺体分泌

《解析伤寒论》

。 此条于上条叙述的是一个相似的过程,前人认为是张仲景的学生补记的。条文中提到治疗应为桂枝加附子汤,用了桂枝汤只能说是病重药轻,断不会因此而出现危象。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自然不用再描述,是张仲景补虚

《解析伤寒论》

体弱阴阳两虚的个体,严重者会形成奔豚发作,用桂枝甘草汤阴阳双补能迅速缓解症状。症状类似低血糖反应,我们原来的治疗是单纯补充糖分,补充糖类低级物质。而应用《伤寒论》一分为二的阴阳辩证,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问题

《解析伤寒论》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三十。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

《解析伤寒论》

这些表现内在的联系。相比之下,《伤寒论》的整体论治就可能更有优势。结合《伤寒论》认识真武汤“水郁”是广泛而深刻的全身共同存在的病理状态,在此基础之上局部形成了现代医学能认识到的症状。《伤寒论》针对病机治疗

《解析伤寒论》

能力加强。 《伤寒论》既能看到全身状态的高度一致性,同时也能兼顾局部状态的差异性,对人体功能状态的认知水准接近唯物主义辩证法。  

更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