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解析伤寒论》

发布于 03-06 · 浏览 289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中寒有严重的慢性病理改变存在,并且还有正气虚的因素,即使有外感发热的表现也不能轻易应用攻下法。一旦误用必将损伤虚弱的正气,容易出现管腔功能衰竭等严重的问题。

此处所谓“虚冷”与受寒挛缩不同,属于慢性病理改变,与厥阴病中的“久寒”意义一致。这种病理改变在《伤寒论》中很多章节中提到,极易与寒性挛缩混淆,是造成传统医学寒热混淆的重要原因,一定要认真学习鉴别。

  寒热等损伤长期反复作用,慢慢形成寒热特征不明显的慢性病理改变,因为这种改变明显制约人体功能,伤寒论中称为“冷”、“寒”或“久寒”。因为是慢性难逆转的改变,对寒凉药物的缩血管反应不敏感,所以“久寒”不禁寒药是与急性挛缩性寒证的重要区别。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应该统一定义为“久寒”,以便于与急性挛缩性“寒”鉴别。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少阴、厥阴病的组方原则,有助于理解《伤寒论》理论的整体架构。

这种慢性病理改变也可合并急性寒热改变,其中属于寒性要温补,属热的要参照厥阴病组方治疗,后边所谓“上热下寒”就是慢性状态合并急性感染!! 后世对这种情况认识不足,产生如“上热下寒”这种不伦不类的认识,就把“久寒”误解为寒证,久寒可用寒凉药,寒证也就理所当然可以应用,进而导致寒热混淆。本来临床寒热关系就很复杂,理论上又出现严重混乱,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治疗、强差人意的疗效必然导致中医衰败,所有的一切都是死读书、读书死的结果。

伤寒 (21)

最后编辑于 03-06 · 浏览 289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