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伤寒论》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云冬阳明)
此与195条体质相似,体弱易于外感,且感染后易于扩散。因为全身功能状态相似,并且广泛存在慢性病理问题,感染后容易多系统出现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慢性病理问题涉及部位非常广泛,应用《伤寒论》的理论辩证治疗后常有满意的疗效。
如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炎,通过胃镜、病理检查、胃酸测定等得出胃壁粘膜萎缩、腺体分泌失调的结论,治疗则针对这些问题。诊断、治疗都很精确但未必是针对主要致病因素,所以病情反复的情况很多见。慢性胃炎患者属于体弱多病、营养代谢紊乱的体质,全身广泛存在的病机问题导致全身疾病丛生,不改变全身病机单纯针对胃部肯定无法取得满意疗效。
相同的病例,我们用脉诊的方法就会发现广泛存在的、起决定作用的病机改变,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慢性胃炎迁延不愈,我们从病机入手展开治疗,慢性胃炎连同并存的其他疾病都能获得缓解。
《伤寒论》是用一种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伤寒论》能认识到机体自身有修复病理改变的能力,较现代医学更能把握决定健康的主要矛盾。
病机的概念注重以全身广泛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念认识正气循环问题,具有科学的辩证法水准。现代医学视野局限,通过技术直接处理问题,与《伤寒论》维护正气、保障循环畅通、促进自身修复的理论境界相差很大。相对于《伤寒论》的病机概念,现代医学认识到的都只能是些枝节性问题。现代医学评价人群发病情况多用概率来解释,但这一概念忽略了发病偶然性背后深刻的必然性,忽视机体自身正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是现代医学最严重的缺陷。
最后编辑于 03-10 · 浏览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