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经验】我心中的烟台山医院,一个过来人给你的启迪(收录)

发布于 2007-03-23 · 浏览 1.8 万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8 年零 6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最近在求职版看到如此多的学子热捧烟台山医院,不由得百感交集!作为一个烟台山医院的过客,这么多年来,早就想把自己对烟台山医院的一些真实感受告诉大家,并对大家的求职有所帮助,希望今天还尤为未晚。

弹指一挥间,离开烟台山医院已经8年了。8年前,血气方刚的自己为了求学的梦想辞掉了烟台山骨科医生的位置,考取了南方一所著名医科大学的研究生。8年里,辗转全国数家大医院,读硕、读博,努力不懈,奋力拼搏,到今天终于有所小成,回想起来8年里的一幕幕,每每唏嘘不已。

10年前初到烟台山医院的时候,海边还没有现在这所漂亮的高楼,一栋几十年前建的5层病房楼是医院的全部家当。那时候,骨科只有4个病区,120多张床位,按照我们这些老人的说法,叫做骨一到骨四,骨一和骨二在二楼,骨三和骨四则在地下室。当时作为全院最年轻的住院医师,我在内科及骨科的四个病区里轮转了近2年的时间。这时侯,千米之外的毓璜顶医院还没有骨科,整个烟威地区除了我们还有文登正骨医院,一中一西包掉了几乎全部的严重、复杂骨科病人。时至今日,仍然难以忘记值班时一个晚上完成8台手术的经历,当时的手术间有限,每当上一台手术接近尾声的时候,麻醉师就已经在走廊里把下一个病人的硬外或臂丛打好了,每每这时,总是希望麻醉师的动作不要太快,自己可以在手术间隙里躺在走廊的担架车上小睡一会;难以忘记最长的一次连续22个小时浴血奋战在手术台上,结束时直接倒在手术室的地上沉沉睡去;难以忘记每天都睡在地下室不见阳光的值班房里,狂热地盼望着参加每一台急诊手术的日子......,只是,这种日子永不会再有。

2年里,自己与当年的旧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天除了做手术,没有所谓论文和科研的压力,年轻医生之间没有所谓地位和权利之争,生活是如此的舒适和快乐,手术、喝酒、唱歌、打球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我的家就在烟台市区,坐公交回家只要半个小时,但我却从来只在周末回家,父母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在他们的理想里,只希望我成为一名最出色的手术医生,仅此而已。

如果不是考研,那我今天的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么多年里,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在离开烟台的8年里,我几乎每次回家都会去医院看看以前的同事,大家对我总是一如既往的热情,喝酒、玩乐今尤胜昔,每每使我恍惚着又回到了8年前的岁月。几乎所有的骨科医生包括比我晚毕业很多年的都已经买了私家车,住进了宽敞的大房子,而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的时候,全院上下总共只有三台私家车,包括一位老院长和两个科主任。而今天直如世事轮回,漂亮的大楼,烟台山海边如仙境般的美景,舒适而自在的生活......,只是,这一切都不再属于我。

大家看到这里,或许会问我,人生不就如此,还图什么呢?图名吗?硕士、博士这些虚名又算得什么?为了所谓的学术吗?我8年前的激情早已经渐渐地泯灭,在国内做学术,呵呵......;图利吗?我今天的收入,可能还比不上我当年一起毕业的同事们。是啊,我常常地问自己,8年里,我付出了一切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烟台山医院骨科的历史悠久,但真正的高速发展还是在最近的10年里,得益于两位骨科院长高超的业务能力和魄力,带领着烟台山骨科在国内一步步的闯出了名堂。烟台山骨科发展到今天接近300张床位,离不开两位院长和所有同事们尤其是一干年轻有位的科主任的努力,当然也包括多位已经离开烟台山的我的老同事们。在这里,为免有失偏颇,除了已经离开烟台山的同事,我不会提到在任的任何一位旧同事的名字。且无论他们是以何种原因离开了这个曾挚爱的集体,但毫无疑问,他们曾经为烟台山骨科的发展付出过自己的汗水,无论在身后留下什么,但有人会永远记住他们,包括我在内,包括我当年的师父老宋,尽管我们已久不联系。

说到这里,也许还是有人会问我,究竟为什么要离开烟台山呢?在我当年工作的两年里,骨科曾经承办过一系列全国、全省性的学术活动,尽管影响不大,但却使我得见了真正的学者的风范。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最早当初认识的两位全国骨科名家,张光铂教授和李佛保教授。我们有幸把两位前辈请到了医院讲课。那是一次我终生难忘的讲座,时年我23岁,刚做了一年的骨科医生,就在我们的破门诊楼的五楼小会议室里。我才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的骨科医生,我也才明白,自己究竟应该追求什么?两位前辈也许早已忘记了9年前的烟台之行,他们也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曾经是一个孩子的毕生的榜样,激励着他奋斗至今。后来,当我在众多的场合再次见到两位教授,包括最近的一次在去年的COA上见到张光铂教授,心中的感慨仍是油然而生,难以自已。

另一个给予我很大激励的是当年与我一起入院的心内科医生,只因为喜欢海边,她从同济研究生毕业来到了烟台山。那时全院的研究生屈指可数。我在轮科时与她相熟,也许是因为我比其他的年轻医生更好学的缘故吧,我与她特别投缘,她为人坦荡而务实,治学严谨,才华横溢,漠视名利,视学术如生命。也是从她的身上,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路应该如何去走。但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北方的一所基层医院,她并不为环境所容,在我离开烟台山一年之后,她也考取了协和的博士,毕业以后留在了北京。8年了,期间曾经有过数次电话联系,但也慢慢地失去了音讯。这里,我不想再说出她的名字,因为有很多老同事们都熟悉她,只想再给她最真挚的祝福,一切顺利!

也许很多朋友们看到这里,会更坚定他们到烟台山工作的决心。但是,作为一个烟台山曾经培养过的医生,除了对自己的母院怀着深厚的爱,我也必须指出她的诸多的不足,只是希望,烟台山以后能走的更好。

我博士毕业后曾经回到烟台山一次,漂亮的病房大楼,优良的工作环境,在办公室打开窗户一望无际的大海,都给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连续主办几次的全国性骨科学习班都只有十几个人报到,邀请了全国乃至亚洲的著名骨科教授来讲课,本院的近百位骨科医生居然绝大部分根本不到场,据我所知有的年轻医生宁可去打桌球、喝酒也不来听课;相当一部分比我还年轻的骨科医生甚至从来没有登陆过pubmed,但却人人拥有私家车。除了痛心,我还能多说什么呢?虽然近年来招聘了许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但是这个庞大集体的战斗力和学术凝聚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极少数几个学术上有所造诣的医生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他们却远不能代表烟台山骨科这个集体。当然,这里面的限制因素有很多,医院的历史、背景、风气等等。每年数以千计的手术病例,数以万计的创伤病例积累,与香港大学合作成立的关节中心大量的关节置换,但是发表的有深度的文章竟然是少之又少。

8年了,每每听到烟台山的消息都使我自豪,每每在全国会议上见到以前的同事都使我莫名的兴奋,每每在烟台山需要我的时候尽自己的最大所能为母院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无比地热爱这片自己生长过的土地,热爱这个自己曾战斗过的集体,衷心地祝愿她能够越走越好,也衷心地希望到烟台山求职和工作的朋友们,希望你们热爱烟台山,希望你们为她的发展和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贴已经收入 “用人单位/城市/省份—求职综述” 主题系列
img































最后编辑于 2008-01-27 · 浏览 1.8 万

51 7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