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P科普∣为颈椎“减负”,为健康“加分”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民营养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重管理年”及中国医院协会“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的倡议,我们聚焦于慢性病防治科普。颈椎病作为一种日益高发的现代生活方式病,与体重管理和日常习惯密切相关。本文将从成因到康复,为您提供全面的颈椎病防治知识。

一、颈椎病的成因:为何脖子总是不舒服?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神经根、脊髓、血管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其发生并非“一日之寒”,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主要致病因素包括:
1.退行性病变(基础)
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水分丢失、弹性减弱,纤维环破裂,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骨刺形成),这是自然的生理过程,但不良习惯会极大加速这一过程。
2.慢性劳损(加速器)
这是当今颈椎病年轻化的最主要原因。
不良姿势: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不良坐姿等,使颈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颈椎承受的压力倍增(低头60°时,颈椎承受的压力可达27 kg)。
缺乏锻炼:颈部肌肉力量薄弱,无法有效稳定和分担颈椎的压力。
3.超重与肥胖(加重因素)
体重过大,尤其是腹部肥胖,会改变身体的重心,为维持平衡,躯干会后仰,增加腰椎前凸和颈椎前凸,无形中增加了颈椎的负荷,加速其退变。
4.其他因素
急性颈部损伤、先天颈椎畸形、受寒潮湿等也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颈椎病的预防:防患于未“然”
预防颈椎病的关键在于纠正不良习惯,减轻颈椎负担,增强自身稳定性。
1.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期低头
使用电子设备:举起手机,使其与视线平行;电脑屏幕中心应与眼睛处于同一高度。
工作学习:保持背部挺直,双脚平放,每工作45~60 min,起身活动5~10 min。
2.科学运动,强化肌肉
加强颈肩部肌力:进行一些针对性训练,如“小燕飞”、靠墙站立、弹力带抗阻训练等,强大的肌肉是颈椎最好的“护具”。
全身性有氧运动:游泳(尤其是蛙泳和仰泳)、瑜伽、慢跑等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放松肌肉。
3.维持健康体重
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理想范围(18.5~23.9 kg/m2),减轻全身关节,包括颈椎的额外负担,是“健康体重”理念在骨骼健康领域的直接体现。
4.选择合适寝具
枕头高度要适中(仰卧时一拳高,侧卧时与肩同高),支撑性好。床垫不宜过软,应能有效支撑脊柱。
5.注意保暖
避免颈部直接吹冷风或突然受凉,以免肌肉痉挛,诱发疼痛。
三、颈椎病的治疗:科学阶梯,对症施策
一旦出现颈肩痛、上肢麻木、头晕、步态不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和分型(如神经根型、脊髓型等),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遵循从无创到有创的阶梯化原则。
1.保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案)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用于消炎镇痛,肌肉松弛剂用于缓解肌痉挛,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
物理治疗:牵引、超短波、超声波、中频电疗等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吸收。
中医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正骨(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中药外敷等具有良好疗效。
2.微创介入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采用神经阻滞、射频消融等手段。
3.手术治疗
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反复发作,或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如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目的是解除压迫、稳定脊柱。
四、颈椎病的康复:持之以恒,改善功能
康复贯穿于预防、治疗和预后全过程,核心目标是恢复功能、防止复发。
1.康复锻炼
在症状缓解期,进行科学、温和的康复锻炼至关重要。
颈部活动度训练:缓慢、轻柔地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活动,切忌过快过猛。
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米字操”需谨慎进行,更推荐双手交叉放于头后,头手对抗等安全方式。
2.改善生活习惯
将预防措施中的良好习惯固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防止复发的根本。
3.定期复查与自我管理
遵医嘱定期复查,学会自我观察症状变化,一旦出现复发苗头,及时干预。
五、结语
颈椎病是“生活方式病”,其防治需久久为功。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我们先行一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强调“健康体重”对骨骼健康的重要性。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抬起头,挺直背,从管理好体重和姿势开始,科学养护颈椎,拥有挺直的健康脊梁,助力“健康中国”宏伟蓝图。
让我们医患同心,共同行动,为颈椎“减负”,为健康“加分”!

“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慢性病科普作品征集活动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部门联合发布的“体重管理年”活动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医疗卫生行业单位主体作用,深化中国医院协会“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系列活动内涵,在中国医院协会指导下,《中国全科医学》杂志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开展了此次“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慢性病科普作品征集活动。
此次科普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活动开展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普作品270篇(部),其中科普文章126篇、科普图文44篇、科普视频100部。按照科普作品征集工作流程,投稿作品均经过初审、外审及终审评议,最终遴选出100篇(部)优秀科普作品汇编成本作品集,获奖作品将通过“中国全科医学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号)、《全科医学科普基地》杂志及中国医院协会小程序等平台发布展示。
感谢中国医院协会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与专业指导,感谢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及一百余位同行评议专家的辛勤付出与严谨评析。特别感谢扬子江药业集团对健康科普事业的支持!
期待通过这些优质科普作品,广泛传播健康理念,推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专业力量,共同助力“健康中国”的伟大蓝图早日实现。
健康科普作品免责声明:
1. 内容准确性:本作品健康知识基于撰写时科学认知,因医学更新可能滞后,作者及发布方不担保内容绝对准确、完整。
2. 非医疗建议:内容仅为科普,不构成诊疗、用药建议,请勿自我诊疗,健康问题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3. 观点中立性:涉及争议观点尽量客观,可能有主观偏差,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所属机构及发布方。
4. 引用与版权:第三方素材版权归原作者,侵权请联系发布方删除;第三方链接责任由第三方承担。
5. 读者责任:基于本作品的健康决策、行为及后果,由读者自行承担,作者及发布方免除相关责任。
6. 修改与解释权:作者及发布方保留修改、下架作品权利,声明最终解释权归发布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