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椎板成型手术技术的历史与演变
早在16至18世纪就已经报道了后路手术切除脊髓致压物;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首先报道于19世纪。1934年Mixter和Barr首先认识到颈椎病是脊髓压迫的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后路手术技术才被描述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 1955年Yuhl等报道了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板切除术,效果不满意。
- 1956年Clarke和Robinson描述了四种椎板切除术:单椎板切除、切开硬膜检查并闭合的椎板切除、切除齿状韧带的椎板切除和切除椎间盘的椎板切除术。其结果无一令人满意。
- 1965年Mayfield 采用椎板切除联合多节段椎间孔切除,短期疗效较好,但部分患者出现颈椎半脱位和晚期进行性加重。
椎板切除术的结果普遍不成功,迫使外科医生寻找新的替代方法。
- 1955年Robinson RA和 Smith G 描述前路治疗颈椎病,且认为前路比后路创伤小,可在不干扰脊髓情况下切除椎间盘。此后,前路在欧美地区盛行。
- 1958年Cloward采用环锯和插桩的方法行前路治疗颈椎病。随着颈椎病前路手术结果的改善,前路手术被作为首选,而后路椎板切除术被认为有不稳定的风险,且无法阻止病情的恶化。
- 1960年Bailey RW和Badgley CE报道了多节段前路融合技术满意疗。
此后,前路和后路已经成为一种选择,当颈椎后凸时,前路是首选;且联合Halo背心可行颈椎椎体截骨。然而,与多节段前路融合术相关的问题不仅包括移植物移位、假性关节甚至脱位,而且还加速了上方和下方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改变。
由于日本患者多节段颈椎病和OPLL患者较多,使得日本外科医生对颈椎后路手术的研究日趋成熟。随着高速磨钻的产生,颈椎管成形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解决传统椎板切除术后出现的不稳定、畸形以及OPLL快速进展等导致脊髓病复发的问题,此后进行了许多改进。
虽然1968年Kirita报道了采用同时减压的椎板切除术,其结果与先前报道的椎板切除术结果相比有显著改善。但是,另一些作者报道广泛的椎板切除会导致术后不稳定、鹅颈畸形等。因此开始重点着眼于椎板
- 1972年Oyama和Hattori提出第一种椎板成形术:Z型椎板成形术。这项技术主要在日本山口大学使用,由于技术复杂而没有普及。

- 1977年Hirabayashi设计了单开门术式即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ELAP; eelap)。从神经功能、防止术后后凸畸形和防止OPLL进展的角度来看,中长期结果是可靠的。


因此,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某些类型的颈椎管成形术的初步报告,结果普遍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

- 1980年Kurokawa等提出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棘突劈裂椎板成形术)。最初,从髂后上嵴移植的小骨块以保持分离棘突。
- 1982年Iwasaki报道了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去除棘突并使椎板变薄。
- 1982年,Yabuki开始使用棘突作为骨块进行双门椎板成形术
- 1985年Itoh和Tsuji进一步改善了Hirabayashi的方法,用骨块固定椎板,称为“en bloc laminoplasty”
- 1987年Ohmori提出悬吊式椎板切开术。
除了Hattori的Z形椎板成形术和Ohmori的椎板成形术外,颈椎椎板成形术根据截骨术的设计分为两类:单侧铰链式椎板成形术(如Hirabayashi法即平川法)和双侧铰链式椎板成形术(如Kurokawa法即黑川术)。
- 单侧铰链法的变异包括Itoh法(整体椎板成形术)、Yamagata大学法和Chiba大学法。Matsuzaki等在平川法中增加了单侧融合。
- 双侧铰链法的变异包括Iwasaki法和Yabuki法。

最后编辑于 2020-11-25 · 浏览 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