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A族链球菌咽扁桃体炎临床诊疗进展
急性咽扁桃体炎是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A族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GAS)作为主要细菌性病原体,其引发的感染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全球5~14岁儿童年新发病例约6.16亿例),更因潜在并发症(如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导致每年至少51万例死亡。早期精准诊断与规范治疗是阻断疾病传播、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近期发布的《儿童A族链球菌咽扁桃体炎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共识”)系统梳理了临床实践中13个核心问题,形成14条循证推荐意见,为儿科医生提供了规范化诊疗路径。本文结合共识内容,围绕病原学特征、诊断要点、治疗策略及并发症管理展开解读。
一、病原学基础:GAS的核心地位与传播特性
1. 常见病原谱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的最常见病原体为GAS,其次为C族链球菌(GCS)和G族链球菌(GGS)。尽管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是急性咽扁桃体炎更普遍的病因(占多数病例),但GAS感染因其潜在的化脓性及非化脓性并发症风险,需重点鉴别。
2. 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GAS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如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间接接触传播。其在皮肤或宿主体内存活时间可达数小时至数天,拥挤环境(如学校、托幼机构)、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床铺/桌椅相邻、共用毛巾)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是GAS无症状携带的主要群体——这类患儿虽携带病菌但无临床症状,通常无需根治性治疗(除非属于高危人群),因其传播风险及诱发风湿热的可能性较低。
二、临床识别:典型表现与鉴别诊断
1. 核心症状与体征
当5~15岁儿童(高发年龄段)出现以下表现时需警惕GAS咽扁桃体炎:突发高热、剧烈咽痛、扁桃体红肿伴渗出(脓性分泌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外周血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此外,若急性发热24小时内伴随猩红热三联征(弥漫性充血性皮疹、粟粒样丘疹、杨梅舌)及口周苍白圈,且存在明确猩红热接触史,可直接临床诊断为猩红热(GAS感染相关表现)。
2. 与病毒性咽扁桃体炎的鉴别
病毒性咽扁桃体炎更常见于婴幼儿,病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典型表现为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扁桃体渗出物通常为浆液性而非脓性,且无猩红热样皮疹。临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症状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三、诊断策略:评分工具与病原学验证
1. 临床评分工具的应用
Centor评分(基于发热、扁桃体渗出、淋巴结肿大、无咳嗽四项指标)和Mclsaac评分(Centor评分基础上加入年龄校正)是国际广泛应用的预测工具,可辅助判断GAS感染可能性,指导是否启动实验室检测及抗菌治疗。但共识强调,这些评分的验证数据主要来自高收入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或医疗资源有限地区需谨慎参考,需结合本地流行病学特征调整。
2. 病原学确诊方法
金标准:咽扁桃体拭子培养(检出GAS)是传统确诊依据,但耗时较长(通常24~48小时)。
快速检测:快速抗原检测试验(RADT)操作简便、15~30分钟出结果,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适合门急诊快速筛查。
分子诊断:核酸检测(如PCR)可检测GAS特异性核酸片段,灵敏度优于RADT,可作为确诊补充。
既往感染证据: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体检测仅提示既往感染(感染后1~2周滴度升高,3~6周达峰),不能用于急性期诊断。
四、治疗原则:抗菌药物选择与疗程优化
1. 首选方案:青霉素类药物
GAS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保持高度敏感,无青霉素过敏史患儿的一线治疗为青霉素类:
阿莫西林(50 mg/kg·d,分2次口服,最大1000 mg/d,疗程10天);
青霉素V钾(根据体重调整剂量,疗程10天);
苄星青霉素G(单次肌注:≤27 kg用60万U,>27 kg用120万U),适用于依从性差或需快速控制传染源的患儿。
治疗目标:缓解症状(缩短发热/咽痛时间)、预防急性风湿热(ARF,需10天疗程)、减少并发症传播。
2. 替代方案:头孢类及其他抗生素
对青霉素过敏(非严重速发型过敏,如皮疹)患儿,可选头孢类(如头孢氨苄、头孢丙烯等,疗程10天);若存在β-内酰胺类禁忌(如严重过敏反应),可选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或克林霉素,但需注意GAS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仅作为多重耐药菌的备选(如治疗失败时)。
3. 复发病例的管理
少数患儿因治疗不充分(疗程不足)、再次感染(接触携带者)或慢性携带合并病毒感染导致复发。短期内复发者建议重复规范抗菌治疗;频繁复发(数月内多次)可尝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苄星青霉素G(根除率更高),但不推荐常规扁桃体切除术(除非符合耳鼻喉科手术指征)。
五、特殊问题:携带者管理、预防与并发症监测
1. GAS携带者的界定与处理
咽拭子培养或RADT阳性但无临床症状(如发热、咽痛)的患儿定义为携带者,包括曾接受规范治疗但检测仍阳性的患儿。普通携带者无需根除治疗(因其传播风险及并发症风险低),但以下高危情况需干预:
- 有ARF/风湿性心脏病家族史;
- 居住在GAS疫情暴发社区;
- 全封闭环境中GAS流行;
- 家庭成员近期有GAS急性感染。
2. 风湿热的一级与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所有确诊GAS咽扁桃体炎患儿均需抗菌治疗以预防ARF;有风湿热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无症状携带者亦需根除治疗。
二级预防:长效青霉素(如苄星青霉素G)是核心措施,推荐ARF发作后每3~4周肌注1次,可降低87%~96%的复发性ARF及71%~91%的GAS咽扁桃体炎复发风险。
3. 并发症监测
GAS咽扁桃体炎的并发症分为两类:
化脓性并发症:如扁桃体周围脓肿、中耳炎、鼻窦炎等(局部感染扩散);
非化脓性并发症:包括ARF(表现为关节炎、心脏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PSGN,需监测尿常规)、反应性关节炎、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及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PANDAS)等。
建议病程2~3周内监测尿常规(排查PSGN)、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受累),并警惕持续发热、关节痛、皮疹等异常表现。
结语
儿童GAS咽扁桃体炎的规范诊疗需整合临床评估、病原学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策略。2025年共识通过循证推荐明确了关键问题的处理原则,强调早期识别(如猩红热样表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优先青霉素类)、重视并发症预防(尤其是风湿热)及携带者的科学管理。儿科医生应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流行病学特点,提升诊疗水平,最终降低疾病负担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