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疗法:原理、常见问题与规范化操作指南
一、雾化吸入疗法概述
雾化吸入疗法是一种通过特定装置将药物溶液或混悬液转化为微细气溶胶(液体或固体微粒),经由患者吸气动作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部,从而实现局部治疗的给药方式。该技术能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小、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二、常用雾化药物分类
根据药理作用,常见雾化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用于抗炎、减轻气道水肿;
- 支气管舒张剂:如β₂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和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用于缓解支气管痉挛;
- 祛痰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用于降低痰液黏度,促进排出;
- 抗菌药物:如妥布霉素,用于特定呼吸道感染(需严格遵循适应证)。
需特别注意:非雾化专用制剂(如静脉用药)禁止用于雾化,因其含防腐剂、渗透压不当等问题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或局部损伤。
三、雾化后咳嗽加重的常见原因与处理策略
- 原发疾病进展
- 若患者基础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咳嗽症状可能加剧,需重新评估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 操作姿势不当
- 推荐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避免卧位导致药液反流引起呛咳。雾化器应垂直放置,确保气溶胶稳定输出。
- 雾化前饱餐或口腔残留物
- 雾化前1小时应禁食,并清洁口腔,防止呕吐或异物刺激诱发咳嗽。
- 吸入气流过快或时间过长
- 建议控制气体流量,每次雾化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对于高反应性气道患者,可采用间歇吸入法(吸入5–8分钟后休息片刻)。
- 冷气溶胶刺激
- 气溶胶温度过低可能刺激气道,尤其见于哮喘患者。可预先将药液室温放置,避免低温刺激。
- 痰液稀释后的排痰反应
- 雾化后痰液变稀,刺激咳嗽属正常生理反应,有助于分泌物排出,此时不宜滥用镇咳药。
- 药物特异性刺激
- 如乙酰半胱氨酸对黏膜有刺激性,支气管哮喘患者需慎用,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 过敏或药物不良反应
- 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药物过敏或支气管痉挛,需立即停止雾化并对症处理。
四、雾化吸入规范化操作建议
雾化前准备:
- 清洁口腔,清除食物残渣及分泌物;
- 面部不涂抹油性膏霜,减少药物吸附;
- 预先咳出气道深部痰液。
雾化中注意事项:
- 保持缓慢深长呼吸(口吸鼻呼),确保药物沉积;
- 观察雾化器出雾状态,避免药液进入眼部;
- 如出现呼吸急促、胸痛或嗜睡,需立即停止并就医。
雾化后处理:
- 立即漱口、洗脸,减少局部药物残留;
- 老年或咳痰无力者需配合拍背排痰;
- 严格区分雾化与非雾化制剂,禁止擅自替换药物。
五、总结
雾化吸入疗法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局部给药方式,但其疗效与操作规范性密切相关。患者及家属应掌握正确的雾化技巧,识别咳嗽加重的潜在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对于持续不缓解的咳嗽或疑似不良反应,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支持,避免盲目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