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蛔虫、蛲虫病治疗的几个常见问题



前几天上门诊,遇到有个患儿,家里是卖小龙虾的,他和他妈妈均感染了蛲虫。他妈妈还拍了个视频,是宝宝晚上屁屁痒的时候拍下来的肛门,可见白色的线状小虫子在蠕动。蛔虫见过不少,蛲虫只是知道,第一次直观见到却是这个宝妈的视频。宝妈很着急,她说宝宝已经吃过2次肠虫清了,她掰开肛门还能见到虫卵。
门诊上经常会遇到咨询驱虫的家长,最多见的就是蛔虫和蛲虫。我记得在20年前,蛔虫等寄生虫感染还是非常常见的。那时还经常有群防群治,现在几乎没有听说群防群治了,也没说建议常规打虫。
一、为什么不常规驱虫?
为什么现在不常规驱虫了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发病率下降:
《儿科学》第九版上讲到蛔虫病的流行病学时是这样写的:

这个感染率是相当高的,这么高的感染率,当真是应该常规驱虫。但这个数据不知是哪一年的,临床中我看到的蛔虫感染的孩子远远没那么多。所以搜索了一下现在的流行病学调查。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蛔虫平均感染率仅有1.36%。较之前是明显降低的。而在北京这样更加发达的地区,近年蛔虫感染率仅有0.06%,所以普通的地区也就完全没必要因为1.36%的感染率(现在有可能更低)常规驱虫了。


2.现在的粪肥使用减少,卫生条件明显改善,讲卫生的意识提高;
3.药物的不良反应:
既往驱虫药使用非常广泛,但大量用药后也暴露出常用驱虫药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驱蛔虫、蛲虫的药有阿苯达唑(肠虫清)、甲苯咪唑、左旋咪唑等,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基本上只买得到肠虫清,京东大药房上可以买到甲苯咪唑。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普通的不良反应,常用的这三种咪唑类驱虫药都有“脱髓鞘脑病”的风险。只是左旋咪唑最多见,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明显要少许多。因此减少不必要的驱虫也是重要的。


二、常用的驱虫治疗:
1.驱蛔虫
儿科学上推荐的这几种:

简单粗暴一点,我们这里只买得到肠虫清,用法就是>2岁,400mg(2片)顿服,必要时10天后可重复1次,治愈率96%。
另外就是甲苯咪唑,用法同样是>2岁,100mg bid X 3天(或200mg qd X 3天),虫卵转阴率90-100%。
2.驱蛲虫:
《儿科学》第九版上推荐是这样:

《实用儿科学》推荐是这样:

简单粗暴一点,结合药物可及性及药物说明书,>2岁可以使用
肠虫清:400mg (2片) 顿服,单纯蛲虫也可200mg(1片)顿服,因蛲虫易重复感染,2周后应重复1次。
或甲苯咪唑(甲苯达唑、安乐士)100mg顿服,2周和4周分别重复用药1次。(用法《儿科学》和《实用儿科学》不同,参考药物说明书,选择了《实用儿科学》的用法。
因为蛲虫感染的孩子屁屁会很痒,想搔抓,也容易通过粪口途径导致反复感染。所以除了保持外阴和肛周清洁外,可以配合局部用药。蛲虫软膏和噻嘧啶栓剂我没有找到哪里买得到,网上能搜到的蛲虫软膏大部分都不是药企生产的,类似润肤、止痒的含中药成分的膏剂。氧化锌软膏药店是有卖的,但上面的适应症是用于“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湿疹、痱子及轻度、小面积的皮肤溃疡,估计是可以对症止痒,修复皮肤的,我还没用过,有用过的战友可以留言说说效果如何。
另外蛲虫感染易复发,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早给孩子穿满档裤,以免抓了屁屁又把手放到嘴里去吃。并且对孩子经常摸到的玩具衣物也要清洗消毒,家庭成员应同时治疗。
三、必要时多久可以再次驱虫?
没有必要当然可以不再次驱了,但是如果还没好,或有再感染,再次驱虫需要间隔多久呢?似乎有人是间隔3个月,有人是6个月,没看到哪里有推荐。还请有经验的战友留个言。
四、这些驱虫药几乎都是2岁以上孩子吃的,如果2岁以下孩子感染了,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感谢各位战友的不吝赐教!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