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专版(CARD14相关皮肤病,银屑病,脓胞型银屑病
皮肤病专版(CARD14相关皮肤病,银屑病,脓胞型银屑病
论坛报,,2025-09-18A版
【1】CARD14相关皮肤病
作者: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路遥
主编寄语
西部皮肤病学论坛专栏聚焦西部地区常见及疑难皮肤病的诊疗研究,致力于推动区域皮肤科发展与学术交流。本栏目将刊发前沿成果、病例分析与多学科探讨,强调实用性与本土适应性,服务临床,惠及患者。期待广大同道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共同提升西部地区群众的皮肤健康水平!
1)什么是CARD14?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家族14(CARD14)属于一组含有半胱天冬酶募集区(CARD)的膜相关鸟苷酸激酶蛋白,由3个核酸序列高度保守的支架蛋白构成一个家族,包括CARD11/共激活因子相关精氨酸甲基转移酶(CARMA)1(简称CARMA1)、CARD14/CARMA2(简称CARMA2)和CARD10/CARMA3 (简称CARMA3)。
CARD14基因异常多为功能获得性突变,可激活转录因子蛋白家族(NF-κB)信号通路,导致免疫调节异常及炎症性疾病,引发的常见皮肤疾病包括银屑病、毛发红糠疹(PRP)、CARD14相关丘疹鳞屑性发疹性疾病(CAPE)等。此外,CARD14的功能缺失性变异还可导致伴免疫缺陷的湿疹或特应性皮炎样改变。
2)CARD14功能获得性突变所致疾病有哪些特征?
CARD14功能获得性突变主要导致银屑病与PRP,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银屑病样皮损多样,可表现为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及银屑病性关节炎,可自幼发病。研究显示,在银屑病包括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中,皮损区CARD14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区。此外,有研究报告了CARD14与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的相关性。非典型性幼年型PRP(V型,家族型)与CARD14基因异常高度相关,亦有研究证实CARD14基因异常和多种亚型的PRP有关。
CARD14相关的皮肤病被称为CAPE,为一种罕见皮肤疾病,CARD14基因异常患者可出现银屑病和PRP,临床表现可呈谱系变化,即出现二者转化或合并,发病年龄较早,往往有银屑病或PRP家族史,对常规治疗抵抗,感染、疫苗或肿瘤常为PRP的诱发因素,皮损易累及面颊、下颌和耳部。CAPE临床可表现为银屑病样、混合型、PRP样或红皮病。
3)CARD14功能丧失性突变所致疾病有哪些特征?
CARD14通过双重机制调节皮肤屏障:一方面激活NFκB,构建抗微生物屏障;另一方面刺激骨髓细胞癌基因(MYC)协助建立物理屏障。研究显示,CARD14与MYC之间的恰当互动对保持皮肤屏障健康及抵御湿疹和银屑病至关重要。更值得关注的是,变异的CARD14-MYC信号不仅影响皮肤,还可能干扰其他组织的屏障功能,与过敏性疾病、哮喘以及消化道疾病如嗜酸性食管炎相关,甚至在某些上皮源性癌症的发生中扮演角色。
CARD14功能丧失性突变所致疾病可以出现皱褶部位的红斑、鳞屑,伴剧烈瘙痒,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红皮、脱屑等皮肤表现,患者往往合并过敏性疾病、哮喘,以及消化道疾病如嗜酸性食管炎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或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等的升高,以及多种免疫学指标异常。其发病与CARD14-MYC信号涉及皮肤屏障破坏、瘙痒与免疫反应、神经功能失调、皮肤菌群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
4)CARD14相关疾病可以采用哪些治疗方案?
除传统治疗如保湿润肤、对症止痒等处理外,目前针对CARD14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的银屑病与PRP,可以在严密监测及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下采用生物制剂治疗如白细胞介素17A(IL-17A)抑制剂等,目前已在数个案例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疗效,但需要长期观察。对于特应性皮炎样改变,除治疗其他器官系统受累以外,针对患者的皮损或瘙痒症状,可以考虑对症止痒等处理,若疗效不佳,在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及严密监测下可以考虑采用生物制剂治疗,但其疗效尚待观察。
小结
CARD14基因的变异与多种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17A在CARD14变异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临床针对CARD14变异相关疾病需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未来的治疗方向可能会集中在针对特定分子途径的靶向治疗,以及开发能够安全调控CARD14-MYC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近来的研究进展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希望,并可能促进新治疗方法的开发。同时,对CARD14变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在皮肤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综合周刊2025年9月18日A版 (5).pdf
【2】EADV热点: 银屑病的疾病修饰理念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疾病修饰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领域被提出,即不仅追求症状缓解,更要延缓疾病进展。随着靶向特定致病分子的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疾病修饰的定义扩展到从病理机制层面影响疾病病程。目前疾病修饰指从致病机制的根源出发,通过靶向治疗药物,从根本上改变疾病发展的进程。2024年5月《欧洲皮肤病和性病学会杂志》(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发表了全球63位专家针对银屑病疾病修饰的德尔菲(Delphi)共识,指出对于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在缺乏精确生物标志物的情况下,可通过停止治疗后,持续12个月以上的银屑病皮损体表面积(BSA)<1%或医生整体评价(PGA) 0/1来评估疾病修饰。
斯德哥尔摩银屑病队列研究显示,越晚启动系统治疗,患者预后越差,提示早期强化治疗的重要性。目前认为早期通常指症状出现后2年内。GUIDE研究就以2年作为长短病程的分界点,其164周结果在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2024年会会议上公布,表明维持长期停药的患者中短病程占80%以上,而生物制剂初治占96%以上,提示早期干预银屑病可能更容易实现停药后的长期缓解。
目前,银屑病的治疗目标已经提升到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90/100,现有药物的达标率也较高;而银屑病关节炎(PsA)仍存在较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早期强化干预银屑病,有望实现疾病修饰,预防PsA;多靶点联合治疗[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联合IL-23抑制剂]也可能为PsA治疗带来更优的疗效。
随着生物制剂和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银屑病的治疗前景愈发广阔,疾病修饰的概念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深入,银屑病治疗将趋向更加精准和多元化,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大的保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怡怡根据李薇教授报告整理,李薇教授审校)
综合周刊2025年9月18日A版 (5).pdf
【3】脓疱型银屑病诊治经验分享
作者:乐山市人民医院 黄淑琼
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银屑病,临床表现以红斑基础上的无菌性脓疱为特征,常伴有高热及白细胞升高和低蛋白血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下面分享1例GPP患儿治疗经验。
患儿男,1岁2个月时出现脐周、腹股沟及肛周生殖器部位红斑、鳞屑,真菌检查阴性,血锌水平正常,皮肤镜检查后诊断为“反向性银屑病”,外用药物治疗有效;1岁11个月时,头部、躯干出现红斑、丘疹、鳞屑,头部皮损由外伤诱发,地奈德及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无效;2岁1个月时,患儿头部、躯干、四肢红斑伴针尖大小脓疱,部分脓疱干涸、脱皮,1 w后皮损扩展至面部、下肢,伴发热37.5℃,无甲床及黏膜受累,诊断为“脓疱型银屑病伴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给予甲泼尼龙抗炎、头孢曲松及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治疗10 d后,皮疹明显好转,旧脓疱消退,但仍有新发红斑和脓疱。继续甲泼尼龙和阿维A治疗,红斑部分消退,无新发皮损,患儿体重增加3 kg,炎性指标恢复正常。出院后给予阿维A维持治疗,期间患儿出现手足脱皮和头发稀疏。5个月后,患儿头部、躯干出现散在斑块状银屑病皮损,外用药物治疗后缓解。
小结
婴幼儿GPP多由感染诱发,应注意对咽部和肛周的链球菌感染的控制。注意减少创伤以避免同形反应,及诱发远隔部位发疹。1 岁以上的婴幼儿可优先选择环孢素,环孢素的不良反应较小,但应避免长期使用,推荐剂量为 1~3 mg/(kg·d)。婴幼儿应用阿维A应权衡利弊,因其可导致骨骺过早闭合、骨肥厚和骨外钙化。阿维A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17版)提及大样本长疗程研究未发现阿维A对儿童骨骼产生影响。
综合周刊2025年9月18日A版 (5).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