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专家观点|急诊猝死相关疑难病诊治的新认识

发布于 2024-04-22 · 浏览 2074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按:

孟庆义等帖子.以前见到的睡觉中猝死,曾有老医生说,原因解说不清,可能心脏电生理有关。这篇帖子,提供信息,

标题-1:心脏震荡;

标题-2: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标题-3:双相过敏反应


2024-04-22,,21:30,收录,辛老师


专家观点|急诊猝死相关疑难病诊治的新认识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孟庆义 李立艳 李蕾2024-04-22 20:13


猝死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探索,一直是急诊医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猝死的原因很多,由于心脑源性猝死占较大部分,故人们习惯上将多数猝死归因于心脑等常见疾病所致。实际上,有不少用心脑疾病等常见病因很难完美解释的可造成猝死的疑难疾病,因临床医师对其不认识或不熟悉,从而导致误诊误治,且显著影响心肺复苏等抢救效果。

 

原文介绍了11种急诊猝死相关的疑难疾病,本文摘录了心脏震荡、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双相过敏反应3个疑难疾病,为急诊医师提供临床诊疗参考。


 

img


孟庆义,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标题-1:心脏震荡

 

“胸前打一拳,没太用力,怎么就打死啦”,这种生活中有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心脏震荡(commotio cordis),是指无基础心脏病患者突然被低动能、非穿透性力量击打胸部心前区造成的心脏停搏、心室纤颤及猝死现象,也称为心脏震荡猝死综合征,或commotio cordis事件。它与钝性心脏损伤、心肌震荡综合征有显著区别。心脏震荡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钝性心脏损伤,但其发病过程及临床特点又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心脏损伤。该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多数在娱乐性或竞技性运动中发生,普通日常活动中发生者比较罕见。

 

心脏震荡表现为胸部击打后迅速倒地,心跳呼吸迅速停止,不及时抢救可发生猝死。主要是心律失常事件,由机械力作用于局部心肌导致电活动不稳定,进而引起室颤。有研究表明,约50%的心脏震荡事件发生于年轻的竞技性运动员(多数11~20岁),见于各类运动,包括垒球、棒球、冰球、足球和曲棍球。另外25%的心脏震荡事件发生于家里、操场或野外的娱乐性活动。还有约25%的心脏震荡事件与运动无关,比如被马踢、操场飞行物体的撞击等引起……

 

心脏震荡患者应优先进行电除颤。预防措施包括公众应知晓避免胸部击打的重要性;教育竞技性运动员如何避免物体直接击打胸部;改善商业用球的设计,降低球的硬度;胸部保护装置的使用也很重要;还应广泛放置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

 

标题-2: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年轻人不明原因的死亡,需鉴别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udden manhood death syndrome)。这些在临床上遇到的平素健康、没有基础疾病的青壮年,突然莫名其妙地猝死,通常多被认为是心脏病发作,归因于心脏性猝死,这不完全正确。实际上这种没有明确病因的青壮年猝死,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在医学上被称之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所谓青壮年猝死综合征是一种发生于青壮年、原因不明的猝死病症,又称为夜间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sudden unexplained nocturnal death syndrome)。该症首发症状为不可预知的医院外猝死,死亡多发生于夜间睡眠中,死前多伴梦呓、呼吸困难,尸检难以获得可解释死因的病理学证据。本病值得注意的诱因为睡前过于饱食、睡眠不足、过度吸烟、性交、精神紧张及身体过度疲劳等,但多数无明显诱因而发生猝死。

 

关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室颤、心肺衰竭、马鼻疽菌感染、低钾血症等有关,主要发病学说有:急性心脏性死亡、原发性脑死亡、内分泌因素、睡眠呼吸暂停和生理节奏变化等。主要临床特点:死者生前身体健康,发育营养良好;男性远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1;多为青壮年(20~40岁);死于夜间睡眠中,等。

 

标题-3:双相过敏反应

 

在急诊处理过敏时,要想到过敏也会杀“回马枪”,如处理不当会造成患者死亡。临床上有一些全身性过敏反应患者,在过敏症状消退后数小时症状复发,被称为“双相过敏反应(biphasic anaphylaxis)”,是指全身性过敏反应初始发作明显缓解后,在没有致病物再次暴露的情况下,症状复发。根据过敏症状的出现规律,过敏反应可分为单相、双相和持续三个类型。

 

双相过敏反应的特征为初始反应后会有1小时或以上的无症状期,随后在未再次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下症状复发。初始低血压或触发反应因素不明确的患者发生双相反应的风险增加。从最初症状消退到复发症状出现的时间间隔有很大差异。

 

对于全身性过敏反应治疗成功后的最佳观察时间,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观察时间从初始症状消退到症状消退后12小时长短不等。2020年美国过敏处理实践指南的更新版建议,对于初始症状严重(即存在低血压)或需要超过1剂肾上腺素治疗初始症状的患者,出现双相过敏反应的风险更高,应该留置观察更长时间。还有学者建议,为避免双相过敏反应的漏诊,对于过敏反应就诊的患者,只有皮肤过敏表现者,至少观察4小时;有呼吸系统异常者,至少观察6小时;有循环系统异常者,至少观察24小时,并可考虑入重症监护病房。

 

原文来源:

 

孟庆义,李立艳,李蕾. 急诊猝死相关疑难病诊治的新近认识[J]. 中国急救医学, 2024, 44(2): 106-113.

 

心源性猝死 (51)
过敏症 (124)

最后编辑于 2024-04-22 · 浏览 2074

3 3 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