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理论学习|新生儿复苏指南(2021+2025)

儿科版达人 · 最后编辑于 09-19 · IP 广东广东
1085 浏览
img

指南框架

一、分娩前准备

二、复苏的基本程序

三、复苏的流程

四、复苏的特殊情况

五、继续或停止复苏

六、复苏后监护

七、团队合作和复苏培训


一、分娩前准备

1.产前咨询:新生儿复苏团队在分娩前要询问4个问题

  1. 孕周多少?
  2. 羊水清吗?
  3. 预期分娩的婴儿数目?
  4. 母婴有何种高危因素?

根据上述信息决定应准备的人员及复苏物品。

  • 组成团队:组建合格的、熟练掌握复苏技术的团队。团队要明确组长和成员的分工,做好复苏计划。
  • 准备物品:应在每次分娩前使用标准化的“复苏物品核查表(表2)”,准备复苏所需的全部用品和设备,并确保其功能正常。


img

二、复苏的基本程序

启动复苏程序后的评估主要基于以下3项指标通过评估这3项指标确定每一步骤是否有效。“评估-决策-措施”的程序在整个复苏过程中不断重复(图1)。

  1. 呼吸
  2. 心率(最重要)
  3. 脉搏血氧饱和度


img

三、复苏的流程(图2)

img

(一)快速评估

对每一个出生的新生儿,即刻评估

4项指标:

(1)足月吗?

(2)羊水清吗?

(3)肌张力好吗?

(4)哭声或呼吸好吗?

  • 如4项均为“是”,应快速彻底擦干,与母亲皮肤接触,进行常规护理(彻底擦干,母婴皮肤接触,保暖,延迟结扎脐带,至少30-60s,持续评估)。
  • 如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入复苏流程,开始初步复苏。
  • 如羊水有胎粪污染,则进行有无活力评估,并决定是否需插管吸引胎粪。

(二)初步复苏

1.保暖:

  • 设置产房温度为24~26 ℃(24)。提前预热辐射保暖台,足月儿时设置辐射保暖台温度为32~34 ℃(34),早产儿时根据其中性温度设置。
  • 所有婴儿均需擦干头部并保暖。足月儿用预热毛巾包裹、擦干后置于辐射保暖台上。复苏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时,将其头部以下躯体和四肢包裹在清洁塑料膜/袋内,或盖以塑料薄膜置于保暖台,摆好体位后继续初步复苏的其他步骤。
  • 避免高温,防止引发呼吸抑制。新生儿体温(腋下)应维持36.5~37.5 ℃。


2.体位:维持新生儿头部轻度仰伸,呈鼻吸气位。

3.吸引:

  • 不建议常规进行口鼻咽部气道吸引,以免增加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风险。
  • 如新生儿气道有较多分泌物且呼吸不畅,可用吸引球或吸痰管清理气道,先口M后鼻N。
  • 应限制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和吸引时间,吸引负压80~100 mmHg。

4. 羊水胎粪污染时的处理:建议当羊水粪染时,仍首先评估新生儿有无活力:

  • 有活力时,继续初步复苏;
  • 无活力时,应在20 s内完成气管插管及吸引胎粪(图3)。胎粪吸引管的使用:施行气管内吸引胎粪时,将胎粪吸引管直接连接气管导管。吸引时,复苏者用手指按住胎粪吸引管的侧孔使其产生负压,边吸引边退出气管导管,3~5 s内完成。如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而新生儿无活力,应快速清理口鼻后立即使用面罩气囊开始正压通气。

5.擦干和刺激:

  • 快速彻底擦干新生儿头部、躯干和四肢,去掉湿毛巾。彻底擦干也是刺激新生儿诱发自主呼吸的方法。
  • 如仍无自主呼吸,用手轻拍或手指弹新生儿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上述无效,表明新生儿处于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正压通气。


img

6.评估呼吸和心率:初步复苏后,应观察新生儿呼吸状况并评估心率。心前区听诊是最初评估心率的首选方法,计数心率6 s,数值乘以10即得出每分钟心率。

(三)正压通气

1.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通气。 要求在黄金1分钟内实施有效的正压通气。

指征:

(1)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

(2)心率<100次/min。

  • 如果新生儿有呼吸、心率>100次/min,但有呼吸困难或持续紫绀,应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可常压给氧或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 经上述处理,血氧饱和度仍不能达到目标值,可考虑正压通气。
  • 有自主呼吸的早产儿,出生后如需即刻呼吸支持,应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而不是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2.方法

(1)压力:通常情况下吸气峰压为20~25 cmH2O。对需要正压通气的新生儿,最好同时提供呼气末正压PEEP。临床常用的新生儿复苏囊为自动充气式气囊(250ml),使用前要检查减压阀,有条件时最好使用具备呼气末正压的复苏囊并配备压力表。

  • T-组合复苏器(T-Piece)是一种由气流控制、有压力限制的机械装置,能提供恒定的吸气峰压及呼气末正压,维持功能残气量,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复苏效率和安全性,推荐医疗机构使用。
  • T-组合复苏器使用前需连接压缩气源,采用空氧混合仪调节氧浓度。需预设吸气峰压20~25 cmH2O、呼气末正压5 cmH2O、最大气道压40 cmH2O。


(2)频率和吸气时间:正压通气的频率为40~60次/min,用“吸-2-3”的节律大声计数以保持正确的速率。无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正压通气的吸气时间≤1 s。

(3)用氧:推荐使用空氧混合仪及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无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正压通气均须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监测指导下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传感器应置于新生儿动脉导管前位置(即右上肢,通常是手腕或手掌)。

  • 足月儿和胎龄≥35周早产儿开始用21%氧气进行复苏。
  • 胎龄<35周早产儿自21%~30%氧气开始,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使脉搏血氧饱和度达到目标值。
  • 由于使用纯氧与死亡风险增高有关,故不建议使用。

在缺乏相应设备的情况下,可采用自动充气式气囊得到4种氧浓度:

  1. 气囊不连接氧源,氧浓度为21%(空气);
  2. 连接氧源,不加储氧器,氧浓度40%
  3. 连接氧源,加袋状储氧器,氧浓度100%
  4. 连接氧源,加管状储氧器,氧浓度90%

(4)判断通气有效性:有效的正压通气表现为胸廓起伏良好、心率迅速增加。

(5)矫正通气步骤:如未达到有效通气,需做矫正通气步骤MR SOPA。

  • M:调整面罩密封
  • R:重新摆正体位
  • S:吸引口鼻
  • O:轻微张口
  • P:增加压力
  • A:替代气道(考虑气管插管或喉罩)

(6)评估及处理:30 s有效正压通气后评估新生儿心率。

  1. 如心率持续>100次/min,自主呼吸好,则逐渐停止正压通气。如脉搏血氧饱和度未达到目标值,可常压给氧。
  2. 如心率在60~99次/min,再次评估通气的有效性,必要时再做矫正通气步骤,可考虑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3. 如心率<60次/min,再次评估通气有效性,必要时再做矫正通气步骤,给予气管插管,增加氧浓度至100%,连接3-导联心电监测,开始胸外按压。

(7)其他:持续面罩气囊正压通气(>2 min)可造成胃充盈,需经口插入胃管,用注射器抽出胃内气体,并保持胃管远端处于开放状态。

(四)气管插管

1.指征

(1)气管内吸引胎粪;

(2)面罩气囊正压通气无效或需长时间正压通气;

(3)需胸外按压;

(4)经气管注入药物(肾上腺素、肺表面活性物质);

(5)特殊复苏情况,如先天性膈疝等。

2.准备:

气管导管型号(导管内径)的选择见表3。


img

3. 方法:

(1)将新生儿置于轻度仰伸位。左手持喉镜,使用带直镜片(早产儿用0号,足月儿用1号)的喉镜经口气管插管。

(2)喉镜镜片应沿舌面右侧滑入,推进镜片直至其顶端达会厌软骨谷,暴露声门,插入气管导管,使导管声带线标识达声带水平,即管端置于声门与气管隆凸之间,接近气管中点。

(3)整个操作要求在20~30 s内完成。

4. 插管深度(唇端距离):

(1)公式法:出生体重(kg)+(5.5~6.0) cm;

(2)胎龄和体重法:见表4。

img

5. 判断插管成功的方法:

(1)胸廓起伏对称;

(2)听诊双肺呼吸音一致;

(3)无胃部扩张;

(4)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

(5)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上升。

(五)喉罩气道

喉罩气道是用于正压通气的气道装置,多用于体重≥2 000 g的新生儿。

1.适应证:

(1)新生儿存在口、唇、舌、上腭和颈部的先天性畸形,面罩气囊难以形成良好的气道密闭,或使用喉镜观察喉部有困难或不可能;

(2)面罩气囊正压通气无效及气管插管不可能或不成功。

2. 方法:喉罩气道由一个可充气的软椭圆形边圈(喉罩)与弯曲的气道导管连接而成。弯曲的喉罩越过舌产生比面罩更好的气道密闭和更有效的双肺通气。采用“盲插”法,用食指将喉罩罩体开口向前插入新生儿口腔,并沿硬腭滑入至不能推进为止,使喉罩气囊环置于声门上方。向喉罩边圈注入2~4 ml空气并使充气控制球达到适当压力,使喉罩覆盖声门。喉罩气道导管可直接连接复苏气囊或T-组合复苏器进行正压通气。

(六)胸外按压

1. 指征:有效正压通气30 s后,心率<60bpm。在正压通气同时,开始胸外按压。

2. 方法:

  • 胸外按压的位置为胸骨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避开剑突。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按压和放松的比例为按压时间稍短于放松时间,放松时拇指不应离开胸壁。
  • 胸外按压采用拇指法,操作者双手拇指端按压胸骨,根据新生儿体型不同,双拇指重叠或并列,双手环抱胸廓支撑背部。
  • 胸外按压时,需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将氧浓度提高至100%,同时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3-导联心电监测,考虑脐静脉置管。

3. 胸外按压与正压通气的配合:由于通气障碍是新生儿窒息的首要原因,胸外按压务必与正压通气同时进行。胸外按压与正压通气的比例应为3∶1,即每2秒有3次胸外按压和1次正压通气,达到每分钟约120个动作。胸外按压者大声喊出“1-2-3-吸”,其中“1-2-3-”为胸外按压,“吸”为助手做正压通气配合。

4. 胸外按压时心率的评估:协调的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60 s后再评估心率。尽量避免中断胸外按压。

  • 如心率≥60次/min,停止胸外按压,以40~60次/min的频率继续正压通气。
  • 如心率<60次/min,检查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操作是否正确,以及是否给予了100%氧。
  • 如通气和按压操作皆正确,做紧急脐静脉置管,给予肾上腺素。为便于脐静脉置管操作,胸外按压者移位至新生儿头侧继续胸外按压。

(七)复苏给药

新生儿复苏时很少需要用药。新生儿心动过缓通常源于肺通气不足及严重缺氧,纠正心动过缓重要的步骤是有效的正压通气。

1.肾上腺素

(1)指征:有效的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60 s后,心率持续<60次/min。

(2)剂量:应使用1∶10 000的肾上腺素。

  • 静脉用量0.1~0.3 ml/kg;
  • 气管内用量0.5~1 ml/kg。

(3)方法:

  • 首选脐静脉给药。
  • 可气管内快速注入,若需重复给药,则应选择静脉途径。
  • 静脉给药后用1~2 ml生理盐水冲管,气管内给药后要快速挤压气囊几次,确保药物迅速进入体内。骨髓腔也是给药途径之一。
  • 必要时间隔3~5 min重复给药。如果在血管通路建立之前给予气管内肾上腺素无反应,一旦建立静脉通路,不考虑间隔时间,即刻静脉予肾上腺素。

2.扩容剂

(1)指征: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怀疑有低血容量的新生儿尽管给予了正压通气、胸外按压和肾上腺素,心率仍然<60次/min,应使用扩容剂。

  • 低血容量新生儿可表现为皮肤苍白、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3 s)、心音低钝和大动脉搏动微弱。

(2)扩容剂:生理盐水。方法:首次剂量为10 ml/kg,经脐静脉或骨髓腔5~10 min缓慢推入。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不推荐采用外周静脉进行扩容治疗。

3. 其他:分娩现场新生儿复苏时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

4. 脐静脉置管

四复苏的特殊情况

如果按照流程规范复苏,新生儿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肌张力会有所改善。如无良好的胸廓运动、未闻及呼吸音、持续紫绀,可能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表5)。新生儿持续紫绀或心动过缓可能为先天性心脏病,但此类患儿很少在生后即刻发病,因此所有无法成功复苏的原因几乎都是通气问题。

img

五、继续或停止复苏

如果复苏的所有步骤均已完成,而心率始终无法检测到,应在生后20 min后与团队和患儿监护人讨论,做出继续复苏或停止复苏的决定。决定应个体化。

六、复苏后监护

接受长时间正压通气或高级复苏(如气管插管、胸外按压或给予肾上腺素)的新生儿有病情变化风险,稳定后应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密切监护和治疗。

对于胎龄≥36周的新生儿,如果接受了高级复苏,应评估有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证据,以确定是否符合亚低温治疗标准。有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按照相应的诊疗规范进行亚低温治疗。

接受复苏的新生儿应及时检测脐动脉血气,尽快监测血糖水平,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应进行各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并对症处理。

新生儿稳定后,如体温<36 ℃(无计划进行亚低温治疗)应立即进行复温,以避免低体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包括死亡率增加、脑损伤、低血糖和呼吸窘迫)。快速(0.5 ℃/h)或慢速(小于0.5 ℃/h)复温均可。

七、团队合作和复苏培训

良好的团队合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对每一次复苏,强调复苏前讨论和复苏后总结的重要性。复苏前讨论评估危险因素、制订复苏预案,以使相关人员做好准备,从而降低不良风险。每一次复苏后应对复苏的行动和决策过程进行总结,以不断提高复苏技能,促进团队合作。



八、简记

1.判断新生儿是否足月,有无哭声+自主呼吸+肌张力+羊水情况

2.将新生儿放置在预热辐射台上,头轻度后仰,使头部处于“鼻吸气位”(如胎龄小于32周应覆盖塑料薄膜)

3.清理气道(知道吸引顺序和方法,及胎粪吸引的指征和方法)

4.快速擦干,取走湿毛巾

5.给予刺激

6.贯穿复苏过程中的3项评估指标: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

7.正压通气

(1)正压通气指征

(2)面罩选取和手法,复苏囊种类

(3)通气压力、频率、通气效果评估方法,延长正压通气时需安置胃管

8.知道早产儿和足月儿复苏时起始用氧浓度,会使用空氧混合仪及T组合

9.胸外按压指征、部位及方法

10.气管插管指征

11.复苏药物应用

12.新生儿复苏的特殊情况

13.复苏后监护


img
img
img


20250918。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21 年修订).pdf (1.78 MB)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新生儿疾病诊疗指南新生儿复苏 (2025年).pdf (758 KB)
早产儿 (39)
回复10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