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菜刀劈开腹部,她亲手掏出了自己难产的孩子

2000 年 3 月 5 日午夜,伊内斯·拉米雷斯·佩雷斯(Ines Ramirez Perez)在剧痛中陷入了绝境。
这位 40 岁的墨西哥女子正在家中试图分娩。分娩在第 8 个月提早发动了,但她破旧的小木屋中却没有电话,无法通知外出的丈夫回家帮忙。她只能独自应对,身边仅有幼小的孩子陪伴。
越来越强烈的疼痛从中午延续到深夜,但胎儿却依然没有下降的迹象。伊内斯陷入了恐慌:过去的经验告诉她,她和腹中的孩子可能遇到了大麻烦。
就在 2 年前,伊内斯刚刚经历过一次难产。接生婆断定她需要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但她却完全没有办法及时赶到医院。伊内斯居住的山区实在太过偏远,这里没有电和自来水,哪怕是小诊所都必须走 80 千米山路才能到达。在绝望的等待中,她感觉到腹中的胎儿渐渐停止了挣扎。最终,在漫长的痛苦之后,她产下了已经死亡的女婴。
而现在,再这样等下去,她恐怕又要再次失去一个孩子。无论是难产的疼痛还是丧子之痛,伊内斯都已经无法承受更多,她决定用最快也最冒险的方式做个了断。
灌下几杯烈酒稍微麻痹疼痛,她叫来 8 岁的儿子贝尼托(Benito),让他去找一把锋利的新菜刀。她没有受过任何医学训练,但现在她不得不亲自动手,剖开腹部取出婴儿。
蹲坐在低矮的木凳上,伊内斯在哭泣和尖叫中一次次尝试。她只能依靠屠宰动物的经验,凭着感觉下刀,用 15 厘米长的菜刀划开皮肤、脂肪与肌肉。在 3 次尝试之后,她终于切开了子宫。她拨开内脏摸索着,抓住婴儿的脚,把他扯了出来。
幸运的是,脱离母体的婴儿几乎瞬间就发出响亮的哭声——他没有缺氧窒息,他活了下来。
这场「自我手术」在 1 个小时筋疲力尽的折磨之后终于结束。伊内斯用剪刀剪断脐带,紧接着就昏了过去。再度苏醒后,她用衣服简单包裹自己流血的腹部,让儿子贝尼托出门求救。
凌晨 4 点,闻讯而来的村民终于赶到了伊内斯家中。尽管有一位村民学习过基本的急救知识,但现场条件实在有限,他只能用普通的缝衣针与棉线将她巨大的伤口暂时缝合。人们将伊内斯母子抬上汽车,历经 8 小时辗转,才把她送到了具备救治条件的大型医院。
在孩子降生的 16 小时后,伊内斯终于进入了医院的手术室。医生打开她的腹腔,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与冲洗,然后重新逐层缝合组织,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医生为伊内斯惊人的幸运感到惊讶。她对人体解剖与手术消毒一无所知,但却在剖腹中躲过了内脏损伤与大出血,伤口也并未出现感染迹象。在「自我手术」之后,她的子宫顺利收缩变小,就像是经历了正常的分娩一样。
医生分析,伊内斯的下刀方式可能是她生还的关键。她从肚脐右侧下刀,纵向切开了长达 17 厘米的切口。尽管这种切法创口比专业手术大了许多,但可能反而更容易让毫无医学经验的她直达子宫,避免伤及肠道和其他内脏。
尽管手术后出现了肠道粘连,但伊内斯的恢复过程总体而言依然顺利。仅仅 10 天后,她便康复出院。而她靠自我手术诞生的小儿子奥兰多(Orlando),在那之后也健康地长大了。
2004 年,接诊医生们将这个惊人的病例写进学术报告,发表在《国际妇产科期刊》上。从那时起,伊内斯的事迹才开始为世人所知。
一把菜刀劈开的生死场:从墨西哥产妇自剖事件谈医疗与母性的边界
看到这个案例,我很震惊,一个连产检都没条件做的农村妇女,在第八个月早产发动时,身边只有年幼的孩子,丈夫外出,没有电话,最近的诊所要走 80 公里山路。更要命的是,两年前也是因为这样的条件,她刚经历过一次难产,眼睁睁看着孩子在等待中停止呼吸。而随之到来的这次怀孕,她的待产条件依然没有改善。你能想象吗?她蹲在木凳上,凭着屠宰动物的经验划开皮肤,三次尝试才切开子宫,伸手进去抓住婴儿的脚扯出来。婴儿哭出声的那一刻,她剪断脐带就昏了过去,醒来后还能裹着衣服让儿子去求救。有人说这是 "女人如水,为母则刚" 的极致体现,我却觉得这话有点残忍。当一个母亲不得不靠菜刀自救时,所谓的 "刚" 不过是被逼到绝境的本能。我们该歌颂这种 "奇迹" 吗?如果把它解读成母爱的胜利,是不是反而掩盖了背后的医疗资源匮乏?就像医生在病例报告里说的,这根本不是勇气的故事,而是绝望的控诉。
看过这个案例,很多人问我,这种自我剖宫产有成功的可能吗?从医学角度看,概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伊内斯能活下来,是一个侥幸的奇迹。
先说说风险:她用的菜刀没消毒,山区的环境里全是细菌,感染几乎是必然的;腹腔里有肠道、膀胱、大血管,随便划到哪一个都会大出血;没有剑湖设备,没有止血设备,没有输血条件,哪怕只是小血管损伤都可能致命。但她偏偏避开了所有致命伤,甚至连医生都惊讶于她没伤到肠道和主要血管。有同行分析,她的无知反而帮了她 —— 如果懂点解剖知识,可能会因为害怕而犹豫。但这种 "无知的幸运" 能复制吗?临床上有太多因为小伤口处理不当就败血症的病例,更别说这种贯穿腹腔的创伤了。这是极端个案,绝不能当成任何形式的 "经验"。
作为产科医生,我特别注意到她的切口 —— 从肚脐右侧下刀,纵向切开 17 厘米,这种切口是外科经腹手术常做的旁正中切口,比我们常规剖宫产的切口大得多。一般来说,我们会选择下腹部横切口,美观且恢复快,还能避开腹直肌。但伊内斯这个长的纵切口,降低的手术难度,也给避开大血管制造了机会。那么,大切口真的更安全吗?从解剖学看,腹部正中线附近血管相对少,但纵向切开肌肉层会影响腹壁强度,后期疝气风险很高。伊内斯后来出现了肠道粘连,可能和这个切口有关。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她要的不是美观也不是远期恢复,而是能最快摸到子宫 —— 这种近乎野蛮的操作,居然歪打正着符合了 "救命优先" 的极端逻辑。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的并发症,而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目前,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胎儿娩出后我们会常规给予缩宫素加强宫缩,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可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概率。伊内斯经历疼痛、恐惧,术后子宫没有做任何处理,在没有缝合的情况下居然顺利收缩了,这简直是生理奇迹。
分析整个过程,或许是早产胎儿较小,子宫肌层的弹性还没被过度拉伸?又或者是她常年劳作,盆底和子宫肌肉力量本身就比较强?但这些都只是猜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当时子宫收缩不好,就算她顺利取出孩子,也会在短时间内失血过多死亡。
作为产科医生,我们每天都在说围产期保健的重要性,但伊内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偏远地区的女性来说,"定期产检" 可能是个奢侈品。而有一部分基层的孕妇,国家提倡产检,有条件也不规范产检,孕期仅有的几次B超也是为了看男女,说 "生的时候再去医院",所以没有任何产检信息的孕妇急诊并不少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救治难度及风险。
所以最后我想说,与其赞美伊内斯的 "勇敢",不如想想怎么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当我们在讨论剖宫产的技术细节时,别忘了世界上还有人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死神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