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是B型还是AB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如何分析?
病例信息
一、前言
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核心环节,但某些生理、病理状态可导致血型抗体减弱,造成正反定型不符。
如新生儿、老年人、恶性肿瘤化疗后等情况可导致血型鉴定时反定型难以检测到抗体,给血型鉴定带来挑战。
本案例通过一例血型抗体减弱处理,总结实验室应对策略,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本信息
男性,62岁,诊断为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型),接受含铂方案化疗第3周期。
血型实验室初检:
正定型:B型(抗-A阴性,抗-B 4+)
反定型:AB型(Ac阴性,Bc阴性)
三、案例经过
记得刚来输血科进修的第二天,学习了一例血型抗体减弱的处理方法。
当时那个病人的血型检测结果如下:

正定型是B型,反定型是AB型。
正反定型不符?
当天质控在控,仪器运行无故障。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正反定型不符?迅速在脑子里推断可能的原因。
首先,假设正定型B型是对的,反定型是错的。反定型加入的是“标准红细胞+患者血浆”,标准红细胞都是试剂厂商生产的标准化试剂,抗原性是非常强的,试剂效期内一般是不会有问题。那就说明反定型的抗-A抗体没检测出来。排除试剂问题那就只能是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发生减弱了。
反过来,假设反定型AB型是对的,正定型是错的。正定型加入的是“患者红细胞”,那就提示患者的A抗原发生了减弱,或者是特定的A抗原亚型没有检测出来等。
哪一种假设更加可能成立呢?
病人的信息是重要线索,立即查看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是肺癌化疗患者,太典型了!大概率就是化疗后血型抗体减弱导致的正反定型不符!
白血病、肿瘤都是非常典型的化疗导致血型抗体减弱的案例。
那么,抗体减弱为什么会导致抗-A抗体测不出来呢?
因为抗原抗体的结合对于比例是有一定要求的。
抗原过多、抗体过少容易出现后带现象导致假阴性。
抗体过多、抗原过少容易出现前带现象导致假阴性。
如何处理抗体减弱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多加抗体——既然抗原过多、抗体过少出现后带现象导致假阴性,那就在试管法复检血型的时候多加几滴血浆,增加抗体的比例,消除带现象。
如果多加了几滴血浆还是不行呢?
那就使用第二个办法——4℃冷藏增强凝集。
为什么4℃冷藏可以增强凝集血型抗原抗体的反应?
因为血型抗体抗-A、抗-B是属于IgM类的天然抗体,天然抗体的最适反应温度是4℃。如果增加了血浆的比例还是无法检测出来,那就把它放到最适合它反应的环境——4℃冷藏。
最终排除了干扰,检测出了抗-A抗体,患者血型为A型,而不是AB型。
一般对于血型抗体减弱的病人,用这两个办法就能够找出来。
为了方便记忆,抗体减弱“两步走”的处理步骤整理如下:
1.将患者的血液标本编号、离心。
2.取2根一次性试管做反定型,编号Ac、Bc。
3.反定A试管加入患者血浆2滴+4%反定A型红细胞1滴。(若怀疑抗-A抗体减弱,反定A试管加4-6滴患者血浆,增加抗体浓度。)
4.反定B试管加入患者血浆2滴+ 4%反定B型红细胞1滴。(若怀疑抗-B抗体减弱,反定B试管加4-6滴患者血浆,增加抗体浓度。)
5.离心看结果,若还未出现凝集,将反定A、B试管放置冰箱4℃冷藏10-15分钟。
多加几滴血浆后,查看实验结果。

盐水管出现明显凝集,验证了抗体减弱的猜想。
至此解开了该患者血型的真面目——血型为B型。
四、案例分析
抗体减弱是导致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常见原因,在实验室经常遇到,导致抗体减弱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查阅相关性资料将抗体减弱的常见原因汇总如下(后附汇总表格方便保存)
1.抗体减弱的常见原因汇总。
(1)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1]
机制:癌细胞浸润骨髓,抑制正常B细胞增殖和抗体分泌,导致抗体水平下降。
特点:急性白血病患者可能因病情进展迅速而抗体突然降低。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因B细胞功能紊乱,抗体可持续减弱
(2)实体肿瘤化疗后(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2]
机制:化疗药物(如铂类、烷化剂、抗代谢药)不仅杀伤肿瘤细胞,也抑制免疫系统,尤其是快速增殖的B细胞,导致IgM抗体(包括抗-A/B)合成减少。
特点:化疗后1~2周抗体水平最低,恢复需数周至数月。
多次化疗后抗体减弱更明显,甚至长期无法恢复。
(3)先天性免疫缺陷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由于B细胞发育或功能异常,导致所有类型抗体(包括IgM)分泌不足。
(4)获得性免疫抑制[3]
HIV/AIDS晚期CD4+T细胞严重减少,B细胞失去辅助信号,抗体生成能力下降[2]。
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如器官移植后使用环孢素、糖皮质激素):直接抑制B细胞活化,减少抗体产生。
(5)新生儿
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抗-A/B抗体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才逐渐产生。
(6)老年人(>70岁)
免疫功能自然衰退,B细胞反应性降低,抗体水平下降。部分老年人抗-A/B效价极低,甚至无法检出。
(7)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关因素
移植后早期(造血重建前):供者淋巴细胞尚未完全植入,抗体水平极低。
血型嵌合状态:供受者血型不同时,可能暂时出现抗体消失(如A型患者接受O型供者移植后,抗-B抗体可能消失)。
(8)其他罕见原因
大量输血或血浆置换:输入大量O型红细胞或血浆置换后,患者自身抗体被稀释。
某些感染(如EBV、CMV):可能暂时干扰B细胞功能,导致抗体波动。
最后,将血型抗体减弱汇总表格整理如下:

五、总结
血型抗体减弱常见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化疗后)、免疫缺陷(HIV/AIDS、先天性低丙球血症)、特殊生理状态(新生儿、老年人)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等情况。
实验室处理可采用"两步法":先增加血浆量(4-6滴)提高抗体浓度,若仍阴性则4℃冷藏增强反应;必要时进行吸收放散试验或分子检测处理血型抗体减弱的情况,可有效避免血型误判,确保输血安全。
抗体减弱情况多种多样,遇到抗体减弱的情况如何处理分析呢?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处理,正确的抗体减弱的情况处理流程图将在答案公布区以图片形式公布。
参考文献:
[1]江涛,安宁,杨世明,等. 血型抗体减弱或缺乏导致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的检测分析.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21,37(3):253-256.
[2]杨孝亮, 周小琴, 王爱华, 等. 肝胆疾病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的回顾性分析[J]. 检验医学, 2016, 31 (01): 42-44.
[3]王妙婵,徐爱芳,郁文燕,等. 艾滋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5,42(5):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