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仅作经验分享交流,不作为疾病诊疗依据或推荐

病例突发不明原因脑梗

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
证书编号:
梦想去飞翔
    您的案例《突发不明原因脑梗》 经同行评议,被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收录。
收录时间 2025年5月29日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病例
发布于 04-23 · 浏览 1103 · IP 湖北湖北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71 岁女性

【主诉】:身体左侧突然无力

【现病史及既往史】:身体左侧突然出现虚弱无力而入院。既往诊断有不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

患者也没有吸烟或饮酒史。她在 55 岁时经历了更年期,但从未生育过。

她的父亲死于肺癌,但她的家族其他人无相关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凝血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显示左侧偏瘫和反射亢进。此外,还观察到双侧小脑症状。用左眼可以看到单眼右偏盲,左侧Barre征(Barré Sign)阳性、 Mingazzini 征阳性。

血液检查:白细胞 (16.6 x109/L) 和 C 反应蛋白 (3.69 mg/dL) 水平升高。

凝血功能: D-二聚体水平升高 (13.7 μg/mL),其他正常。

超声检查显示:未看到左心房血栓形成、心房颤动、颈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心内膜赘生物;全阴性结果。

血培养显示无血流细菌感染,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任何心源性血栓可能。此外,未检测到抗核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

头部 CT 扫描未显示出血或骨折,但 MRI 显示顶叶和小脑多个弥散区域有小梗死灶。

img

图1:MRI 显示双侧脑叶和小脑处有多个血栓引发的梗死。

全身对比增强 CT 显示右肺动脉肺栓塞 (PE),但无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临床诊断】:脑梗、肺栓塞,易血栓倾向

【治疗经过及结果】:血栓病因是什么?

总结与讨论

由deepseek提供Barre征(Barré Sign)、 Mingazzini 征的解释:


Barre征(Barré Sign) 是神经科查体中用于检测轻瘫(尤其是锥体束损害)的经典体征,由法国神经学家Jean-Alexandre Barré提出。它分为 上肢Barre征 和 下肢Barre征,通过观察患者对抗重力时的肢体位置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轻微肌力减退。

1. 检查方法与阳性表现

(1)上肢Barre征

  • 操作步骤
  1.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双臂向前平伸,掌心向下,闭目维持姿势。
  2. 检查者观察双侧上肢是否对称、有无下垂或旋前(手掌向内侧旋转)。
  • 阳性表现
  • 患侧上肢逐渐下垂(肌力减退)或旋前(旋前肌张力增高)。
  • 提示对侧锥体束损害(如脑卒中、脑肿瘤)。

(2)下肢Barre征

  • 操作步骤
  1. 患者俯卧位,双膝关节屈曲90°,保持大腿与床面垂直。
  2. 观察双侧小腿是否对称,有无逐渐下垂。
  • 阳性表现
  • 患侧小腿缓慢下垂(伸肌无力),提示同侧锥体束病变(如脊髓损伤、脑梗死)。

2. 临床意义

  • 定位诊断:阳性征象提示 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受损,常见于:
  • 脑部病变: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
  • 脊髓病变: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肿瘤、椎间盘突出)。
  • 周围神经损害:严重单神经病变(少见)。
  • 特点
  • 对轻微肌力减退敏感,早于肌力分级(如MRC分级)发现异常。
  • 需结合其他体征(如病理反射、肌张力)综合判断。

3. 鉴别诊断

  • 与功能性无力区分
  • 功能性(心因性)无力:患者可能表现为“漂浮”样姿势,但无真正肌力减退。
  • 器质性病变:下垂或旋前持续存在,伴随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 与其他锥体束征关联
  • Babinski征:足底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损害。
  • Hoffmann征:上肢病理反射,提示颈髓以上锥体束病变。

4. 注意事项

  • 检查环境:患者需放松,避免因紧张或疼痛影响结果。
  • 双侧对比:轻微不对称可能为早期病变线索。
  • 动态观察:持续观察10~20秒,肌力减退者下垂逐渐加重。
  • 假阳性/假阴性
  • 关节炎、疼痛可能导致假阳性。
  • 严重肌无力时,患者无法维持初始体位,需调整检查方法。

5. 典型案例

  • 病例1:65岁男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上肢Barre征阳性(右侧下垂),MRI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
  • 病例2:40岁女性进行性双下肢麻木,下肢Barre征阳性,最终确诊为胸椎脊髓压迫症(椎管肿瘤)。

总结

Barre征是神经科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早期发现锥体束损害具有较高敏感性。临床需规范操作、动态观察,并结合其他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对于不明原因的肢体无力,Barre征阳性可为定位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Mingazzini征(Mingazzini's Sign) 是神经科查体中用于检测下肢轻微肌力减退或共济失调的体征,由意大利神经学家 Ferdinando Mingazzini 提出。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观察患者维持特定抗重力姿势的能力,评估下肢肌力及运动协调性,尤其适用于早期锥体束或小脑病变的筛查。

1. 定义与检查方法

(1)定义

Mingazzini征主要用于评估仰卧位患者双下肢悬空时的维持能力,通过观察下肢是否逐渐下垂或抖动,判断是否存在肌力减退(锥体束损害)或共济失调(小脑病变)。

(2)操作步骤

  1. 体位要求:患者仰卧于检查床,双下肢髋、膝关节均屈曲90°,小腿与床面平行,保持悬空。
  2. 指令:嘱患者闭目,维持此姿势10~30秒。
  3. 观察重点
  • 肌力减退:患侧下肢缓慢下垂(无法对抗重力)。
  • 共济失调:下肢出现不规则摆动或抖动(小脑性震颤)。

2. 阳性表现与临床意义

(1)阳性表现

  • 锥体束损害(如脑梗死、脊髓损伤):
  • 患侧下肢逐渐下垂,与健侧形成不对称姿势。
  • 常伴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如Babinski征阳性)。
  • 小脑病变(如小脑梗死、多发性硬化):
  • 下肢悬空时出现不自主摆动或震颤(意向性震颤)。
  • 可能伴轮替动作障碍、步态不稳。

(2)临床意义

  • 定位诊断
  • 下肢下垂提示对侧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受损(大脑或脊髓病变)。
  • 震颤/摆动提示同侧小脑半球或蚓部病变。
  • 敏感性
  • 对早期轻微肌力减退敏感,优于常规肌力分级(MRC分级)。
  • 对小脑功能障碍的筛查价值较高。

3. 鉴别诊断

(1)与功能性无力的区分

  • 功能性无力:患者可能主诉“无力”,但检查时下肢可短暂维持姿势,无进行性下垂或震颤。
  • 器质性病变:下垂或震颤持续存在,伴随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改变、病理反射)。

(2)与其他体征的关联

  • Barre征:通过上肢或下肢抗重力姿势评估肌力,原理类似,但体位不同。
  • Romberg征:通过睁眼/闭眼站立评估深感觉障碍,与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不同。

4. 注意事项

  • 检查环境:确保患者放松,避免因紧张或疼痛干扰结果。
  • 双侧对比:轻微不对称可能提示早期病变。
  • 动态观察:持续观察至少20秒,肌力减退者下垂逐渐加重。
  • 假阳性/假阴性
  • 假阳性:关节炎、疼痛或疲劳可能导致姿势维持困难。
  • 假阴性:严重肌无力患者无法完成初始体位,需调整检查方法(如降低屈曲角度)。


总结

Mingazzini征是神经科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适用于下肢轻微肌力减退或共济失调的早期发现。临床中需规范操作、动态观察,并结合其他体征(如病理反射、共济运动试验)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对于不明原因的下肢无力或平衡障碍,Mingazzini征阳性可为定位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脑梗死 (600)
纠错

最后编辑于 04-23 · 浏览 1103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