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吸入麻醉剂对老年患者术后抑郁与焦虑的影响——从机制到实践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接受各种手术治疗。手术后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术后抑郁(Postoperative Depression, PODep)和焦虑(Postoperative Anxiety, POAnx),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尤其是吸入麻醉剂(Volatile Anaesthetics, VA)是否与术后抑郁和焦虑有显著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之一。2024年发表于《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旨在通过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吸入麻醉剂对老年患者术后抑郁和焦虑发生率的影响。本文结合该研究核心结论,从机制、争议及临床实践角度展开解读,为麻醉医生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决策参考。
研究背景:老年术后心理问题的临床困境
老年患者的术后抑郁和焦虑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还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尽管麻醉药物对术后认知功能(如谵妄、POCD)的研究较多,但吸入麻醉剂对情绪障碍的影响长期被忽视。既往基础研究提示,七氟烷、异氟烷等药物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5-HT、GABA)和抑制神经炎症发挥抗抑郁作用,但临床证据匮乏且结论矛盾。本研究通过大规模多中心数据,探讨吸入麻醉剂与老年患者术后7天内抑郁/焦虑的关联,为麻醉方案选择提供新视角。
研究概览:吸入麻醉剂显著降低术后心理症状风险
该研究纳入中国10个省份19家三甲医院(2020-2022年)的7165例65岁以上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回顾了手术前后的临床数据,收集了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心理健康评估数据,包括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评分(图1)。研究通过比较吸入麻醉剂和静脉麻醉药组的术后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了吸入麻醉剂对术后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的可能影响。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和亚组分析发现(表1):
- 术后抑郁风险降低:VA组术后抑郁发生率为22.76%,显著低于非VA组的27.26%(OR=0.75,P<0.001)。
- 术后焦虑风险降低:VA组术后焦虑发生率为19.59%,非VA组为24.68%(OR=0.78,P<0.001)。
- 亚组一致性:PSM校正后,VA组的抑郁和焦虑风险仍显著降低(OR=0.85和0.81)。
- 亚组分析特定人群获益更显著:
- 手术时长>3小时,抑郁风险降低幅度达28%(OR=0.72)
- 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风险降低23%(OR=0.77)。
研究结论:使用吸入麻醉剂可能与降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有关。研究强调了吸入麻醉剂在管理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症状中的潜在益处。吸入麻醉剂

图 1

表1
机制探讨:从分子到临床的多通路假说
- 神经炎症抑制
- 吸入麻醉剂可抑制NF-κB通路,减少促炎因子释放,而高IL-6水平已被证实与术后抑郁风险正相关。地氟烷可能通过减少围术期全身炎症反应(如IL-6、TNF-α水平),间接降低神经炎症对情绪调节网络(如前额叶皮层、海马)的损伤。
- 神经递质系统调节
- 动物实验提示,地氟烷可能通过抑制NMDA受体过度激活,减少谷氨酸兴奋毒性,保护海马神经元(与情绪和记忆相关)。
- 应激反应缓解
- 相比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抑制更显著,可能降低皮质醇水平。
- 线粒体功能与氧化应激
- 地氟烷可能通过激活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脆弱脑区(如海马)的线粒体功能,从而维持情绪稳定性。
- 神经胶质细胞调控
- 地氟烷可能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M2型)转化,抑制促炎因子释放,减少神经炎症对情绪环路的影响。
临床启示:如何优化吸入麻醉剂的应用?
1. 适应症考量:
高危人群:对术前存在抑郁倾向、慢性疼痛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考虑VA在术后心理症状中的潜在益处。
手术类型:VA在心脏手术中已被证实可降低死亡率和肺部并发症,但其在非心脏手术中的优势需进一步验证。
平衡利弊:需综合评估药物对认知功能与情绪影响的权重。
2. 剂量与监测策略:
低浓度联合应用:地氟烷的MAC值大约为6%(40岁成人)。对于老年患者,因其生理特点(如药物代谢减缓、心肺功能较弱等),地氟烷使用时可将呼气末浓度保持在0.7MAC左右,联合瑞芬太尼以平衡麻醉深度与循环稳定性;具体根据患者的反应和临床监测结果来调整。
脑功能监测:术中使用BIS维持40-60,避免深麻醉导致的苏醒延迟和谵妄风险。
3. 多模式干预整合
术前心理干预:对高焦虑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CBT)或音乐疗法,联合VA可协同降低术后心理症状。
术后镇痛辅助:良好的术后多模式镇痛,能强化VA的临床获益。
结语:
吸入麻醉剂的“隐形优势”与麻醉医生的角色升华
此项研究为吸入麻醉剂赋予了新的临床意义——不仅是术中生命体征的“守护者”,更是术后心理健康的“调节者”。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麻醉医生的角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传统上,麻醉医生更多地聚焦于手术过程中的技术操作与生命体征监控。然而,随着患者群体的变化,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增多,麻醉医生需要超越传统技术范畴,主动关注患者的术后神经心理结局,特别是在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上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麻醉药物不仅仅是单一的麻醉工具,更是患者术后恢复和整体健康的一部分。麻醉医生需要将吸入麻醉剂的“隐形优势”转化为个体化麻醉方案的“显性价值”。通过精准的麻醉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麻醉医生不仅能确保手术期间的安全性,还能优化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的长期神经心理功能。未来,麻醉医生将不再仅仅是术中安全的管理者,而是全面负责患者麻醉管理、术后恢复、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提升的综合卫士。
注:本文已对原文数据及结论进行概括性引用,具体实验细节请查阅原始文献。文中部分观点为作者基于现有研究的合理推测,临床决策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与手术类型。
百特医学时空专注于为大家带来麻醉管理、临床营养、液体管理、肿瘤治疗、患者监测等多学术领域的新鲜资讯,关注我们哟~
参考文献
1.You S, et al. Effects of volatile anaesthetics on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elderly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Psychiatr Res. 2025 Jan;181:179-187.
2.Li Y, et al. Intravenous versus Volatile Anesthetic Effects on Postoperative Cogni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Abdominal Surgery. Anesthesiology. 2021 Mar 1;134(3):381-394.
3.Uhlig C, et al. Effects of Volatile Anesthetics on Mortality and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esthesiology. 2016 Jun;124(6):1230-45.
最后编辑于 04-07 · 浏览 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