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解读: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2024年更新)在血管再通治疗、血压血糖管理、抗血小板策略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以下是核心要点解读:
一、血管再通治疗突破
1. 溶栓药物扩展
- 替奈普酶(TNK)静脉溶栓被证实非劣效于阿替普酶,尤其适用于无法快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患者[[1]()][[5]()][[7]()]。
- 溶栓时间窗从4.5小时扩展至24小时,需结合影像学评估(如DAWN、DEFUSE3标准)筛选患者[[3]()][[8]()][[11]()]。
2. 机械取栓适应证拓宽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后循环取栓时间窗扩展至12小时(ATTENTION、BAOCHE研究证据)[[11]()][[12]()]。
- 大核心梗死患者(ASPECTS≤6)若存在可挽救半暗带,仍可获益于取栓治疗(ANGEL-ASPECT等研究)[[3]()][[8]()][[12]()]。
3. 诊疗模式优化
- 推行“急诊卒中单元”,整合影像评估、溶栓取栓等环节至同一空间,结合移动设备和AI技术,将DNT(门-针时间)缩短至20分钟[[3]()][[8]()]。
二、血压与血糖管理
1. 血压控制
- 急性期避免过度降压:溶栓前收缩压≤180mmHg,取栓后维持140-180mmHg,避免<120mmHg[[1]()][[2]()][[13]()]。
- 病情稳定后数天启动常规降压,目标值<140/90mmHg[[13]()]。
2. 血糖管理
- 高血糖(>10mmol/L)可谨慎使用胰岛素,目标控制在7.8-10mmol/L,严防低血糖[[1]()][[5]()][[13]()]。
三、抗血小板与抗凝策略
1. 抗血小板治疗
- 轻型卒中(NIHSS≤3)24小时内启动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21天,CYP2C19功能缺失者可用替格瑞洛替代氯吡格雷[[5]()][[7]()]。
-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72小时内可考虑双抗治疗[[5]()]。
2. 抗凝治疗
- 伴房颤患者发病后14天启动抗凝,但需权衡出血风险[[5]()][[13]()]。
四、影像评估与患者筛选
多模态影像应用:CTP/MRI用于评估缺血半暗带,指导溶栓/取栓决策[[11]()][[12]()]。
串联病变处理:颅内外血管闭塞患者可考虑联合取栓与支架成形术[[12]()]。
五、诊疗体系建设
1. 区域卒中中心:分级开展静脉溶栓(二级医院)、机械取栓(三级医院),优化转运策略[[4]()][[8]()]。
2. 移动卒中单元:车载CT+溶栓团队,院前即启动治疗[[4]()][[13]()]。
六、二级预防与康复
他汀强化:急性期根据耐受性选择高强度他汀[[5]()]。
-早期康复:发病24-48小时后启动,联合高压氧等辅助治疗[[5]()][[13]()]。
总结:新指南强调精准化、时效性治疗,通过药物创新、影像筛选和体系优化,显著提升再灌注治疗率(目标2030年静脉溶栓80%、取栓30%)[[3]()][[8]()]。临床需结合患者基因、影像及临床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
最后编辑于 04-06 · 浏览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