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国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研究专题

发布于 02-17 · 浏览 760 · IP 河北河北

清肺化瘀通腑方治疗时机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背景 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前期研究发现自拟中药清肺化瘀通腑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具有积极治疗作用,但目前关于清肺化瘀通腑方治疗时机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索中药方剂清肺化瘀通腑方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的最佳切入时机及其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202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相关ARDS且治疗过程中联合中药汤剂清肺化瘀通腑方治疗的208例患者。按照中药首次使用时间,确诊脓毒症相关ARDS 48 h内(包括48 h)开始服用清肺化瘀通腑方患者为早期干预组;48 h后开始服用清肺化瘀通腑方患者为晚期干预组。最终早期干预组109例,晚期干预组85例,失访患者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结果 早期干预组28 d全因病死率为13.8%,低于晚期干预组的29.4%(P=0.001 4),且晚期干预组死亡风险为早期干预组的2.11倍(HR=2.11,95%CI=1.13~3.91,P=0.019)。早期干预组机械通气天数为12(8,23)d,少于晚期干预组的27(13,35)d(P=0.03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早期干预组氧合指数均数为(319.87±95.32),高于晚期干预组的(259.55±99.72)(P<0.001)。两组治疗后早期干预组C反应蛋白为19.39(8.16,44.47) mg/L,低于晚期干预组的38.01(17.53,86.05) mg/L(P<0.001)。两组治疗后早期干预组降钙素原为0.175(0.089,0.750) ng/mL,低于晚期干预组的0.460(0.143,1.850) ng/mL(P=0.004)。
结论 早期(确诊后48 h内)合理给予中药清肺化淤通腑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可减少患者28 d全因病死率及机械通气天数,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轻炎性反应。
引用本文:王德祥,原佳雯,陆沁云,等.清肺化瘀通腑方治疗时机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12):1500-1505.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07.(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中草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再入院风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背景 目前中草药(CH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和干燥综合征(SS)的疗效显著,但是缺少CHM能否降低RA合并SS患者再入院风险的研究。
目的 探讨CHM降低RA合并SS患者再入院风险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IS)中2012-04-19—2021-06-07入院的以RA为第一诊断的患者数据,研究对象均随访至2022年1月。依据患病情况分为RA+SS组和RA组;依据RA+SS组用药情况再分为CHM亚组和非CHM亚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RA+SS再入院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CHM亚组与非CHM亚组再入院比例。
结果 RA+SS组肝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率,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抗SS-A抗体(SSA)、抗SS-B抗体(SSB)阳性率高于RA组,再发入院人数多于RA组(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HM亚组患者RA+SS再入院风险的HR较低(0.45,95%CI=0.28~0.7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A+SS组再入院率高于RA组(χ2=56.254,P<0.01);CHM亚组再入院率低于非CHM亚组(χ2=24.020,P=0.019),且RA+SS女性患者中CHM亚组患者再入院率低于非CHM组(χ2=20.577,P=0.002);>60 岁人群中 CHM 亚组患者再入院率低于非 CHM 组(χ2=6.583,P=0.006)。
结论 RA+S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HM治疗可降低再入院率,尤其是针对女性患者或者60岁以上的患者,为临床治疗RA+SS患者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引用本文:陈晓露,刘健. 中草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再入院风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12):1506-1512.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4.(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基于非靶代谢组学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的代谢特征

背景 津血亏虚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但目前关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目的 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
方法 选择2022年4—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胸外科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招募同时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血清标本,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学特征,筛选差异代谢物及差异代谢通路。
结果 筛选出具有物质二级匹配名称的差异代谢物88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关键代谢通路5条(β-丙氨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及其代谢物11种(表达下调代谢物:β-丙氨酸,磷脂酰胆碱,L-高丝氨酸,L-别苏氨酸;表达升高代谢物:肌肽,亚油酸,9,10-二羟基八氢-1-氧杂-4-氮杂苯并环庚烯,羟基丙酮酸,花生四烯酸,肝素B3,血栓素B2)。
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存在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通路及其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肪酸等能量代谢异常。
引用本文:张玉双,吴忠冰,黄鸣,等. 基于非靶代谢组学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的代谢特征[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12):1513-1520.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42.(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4)
脓毒症 (127)
食管鳞癌 (13)
虚证 (5)

最后编辑于 02-17 · 浏览 760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