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殖基础理论及研究,男女不孕不育中西医临床经验交流!

一、中医学的生殖理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狭义之精,仅指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是繁衍后代、形成新生命的物质基础,又称为先天之精。《灵枢·决气》中指出,先天之精是“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两神相合似指“受精”的过程,通过受精过程子代继承了亲代的遗传基因。可见,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基因作为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其生物学功能与肾主生长发育的内涵有许多相同之处。中医学的“肾藏精”理论及其对机体性功能盛衰周期的认识也有悠久的历史。《素问·上古天真论》精辟地论述了人体各个阶段的特征:“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以八为基数,也有相似的演变过程。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肾中精气逐渐充盛,人体出现“齿更发长”等生长发育的现象;当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可产生一种名为“天癸”的精微物质,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进而具备生殖功能,这时,女子出现“月事以时下”,男子出现“精气溢泻”的生理现象,即肾中精气化生为生殖之精,成为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中年以后,随着肾中精气逐渐衰少,天癸亦随之衰少而至枯竭,人体的生殖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日趋萎缩,进入老年期。上述理论与西医学中女性14岁左右性成熟,月经来潮出现排卵,35岁开始卵巢内卵泡明显减少,生育能力显著下降,45~50岁绝经的认识基本一致。在人体,精子、卵子的发育及精子的运动均有赖于肾精和肾气的功能。 女子胞和精室分别指女性和男性内生殖器,均位于下焦。女子胞具有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生理功能。如《类经·藏象类》说:“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月经是子宫周期性充血、排血的生理过程,经过一个气血积聚的过程,为子宫作好受孕的准备;如果未能及时受孕,积聚的气血将输泻而出,这就是月经来潮;月经期后,又重新开始积聚气血,进入下一个周期。女子胞的功能与肾、肝、心、脾等内脏及冲、任二脉的关系较为密切。《类经》中指出精室的具体部位“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与西医学的前列腺类似。睾丸,又称“外肾”,亦为精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室为男子奇恒之腑,主要生理功能是生精、藏精、排精。《医学衷中参西录》亦认为精室是“生精之处”“化精之所”,与冲、任、督、带密切相关。如果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天癸之源匮乏,或后天伤精,精亏太过,冲任日虚,则精室不荣,出现精少、精薄、无精等。由于生殖之精持续产生,故适度排出才能维持男子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湿热下注,致精离其宫,阻于精道,精室痹阻,可致精浊(慢性前列腺炎)、精癃(前列腺增生)等。 此外,肝主疏泄与机体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可以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精虽藏于肾,但男子精液的按时泄溢则有赖于肝气疏泄条达。肝肾疏泄封藏协调,则能保持男子精关启闭适时,藏泄有度。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经脉不舒,精关失启,则表现为精出量少或不射;若肝郁日久化火,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或肝疏泄太过,均可致精窍开泄失控,表现为遗精、早泄。对于女子,肝主疏泄,能使气机调畅,影响女子的月经通调和排卵;肝又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这与女子月经量的多少和养育胎儿功能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女子月经不调,多以疏肝为第一要法,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论说。女子月经还与冲任二脉的充盛通利有关。冲、任二脉能促进、维持女子胞的功能,其前提条件是:任脉必须通畅,冲脉必须充盛。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注入胞中,使女子发生月经并能孕育胎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妊娠都是以血为用,故肝藏血则血液充盈,冲脉盛满。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任脉通利,胞宫得养,经事正常,胞孕有期。
二、中医学生殖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生殖功能是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下进行的,而“肾藏精主生殖”的作用与此功能轴密切相关。性腺轴的成熟与衰退与天癸盛衰密切相关,“天癸至”表示性腺轴成熟,“天癸竭”表示性腺轴衰退。中医妇科学者也已达成共识,认为下丘脑垂体~性腺-卵巢等生殖轴对应于中医学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实验研究表明,肾虚证动物生殖功能明显衰退,出现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形态改变及功能紊乱。如肾虚动物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扩张,线粒体空化,细胞变性,核固缩等超微结构损伤,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促性腺激素细胞、生长激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这与中医学中肾藏精,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的功能吻合。临床研究发现,男性肾阳虚证患者血中E2和LH偏高,T水平偏低,GnRH兴奋试验、LH分泌反应延迟;温补肾阳治疗可改善这种功能紊乱。女性肾阳虚患者可出现下丘脑-腺垂体功能的减退;若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低下,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过高,则又可表现为肾阴虚证。补肾方药能通过对下丘脑-性腺体-生殖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促使肾虚动物生殖功能有所恢复,表现为精子数量及活动率、精子运动速度、LH与T水平提高,精子畸形率降低,异常的精核蛋白及其构成改善,精核蛋白基因表达上调等;临床也证实,补肾中药能有效改善男性少精、弱精和女性黄体功能不足、无排卵、幼稚子宫所造成的不孕症、不育症。 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密切关系。如中医学理论认为西医学的某些遗传性疾病、发育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中精气虚损,而致机体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低下,临床治疗主要从肾论治;在西医学看来,这些疾病主要与基因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突变形式有关。现代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具有提高基因稳定性、维持正常基因表达、延缓衰老基因启动、阻止异常基因表达等作用。
三,本人经过多年对不孕不育症(婚后超2年)的中西医诊治及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观点或个人见解以供同仁交流探讨:
中西医不孕不育因素:
A.男方因素:
1.西医:泌尿系感染因素致精子活力质量低下如肾、前列腺炎、肾结核、性病等,下丘脑垂体-性腺-生殖轴系统神经、体液调节分泌性腺因素如雄性激素分泌功能与质量如垂体瘤等,器质性生殖器官肿瘤及畸形如睾丸癌精索炎畸形等,饮食烟酒药物毒品及劳累等导致精子质量低下等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压力大、睡眠等导致精子活力下降等,全身性疾病导致等如内泌系甲亢、肾皮质病、肝肾等疾病,维量元素缺乏等,男性不孕原因太多……
2.中医看法:男子肾元精癸先天不足导致,外感六淫饮食节制因素导致,脾肾阳虚湿浊下注,督脉肾经邪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肾腑失养;肝郁肾虚,心肾水火不交阴阳失济等;肾命门火衰,火不归元,阴不维阳,气化蒸腾失利,化摄失权;阴虚化热肾失固遗精外泻等……中医不孕因素也多。
B.女方因素:
1.西医看法:中杻垂体-性腺-生殖轴分泌、神经体液调节因素如黄体酮、HCG、TSH等性腺激素分泌水平等内分泌失调紊乱,周围性器官因素:卵巢功能导致的月经功能失调如功血、卵巢早衰、卵泡发育分泌功能不良等因素;输卵管堵塞不通、畸形、异位妊娠、感染炎症等输卵管因素导致;子宫内膜疾病如子宫内膜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子宫异位、葡萄胎病、多次生产刮宫后子宫内膜增生变异等子宫因素导致;宫颈癌、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及炎症等宫颈因素导致;阴道炎、阴道先天性解剖结构畸形病变因素导致;泌尿系感染及疾病因素如尿道炎肾孟肾炎等感染性因素导致;女性爱美减肥及月经过多贫血、饮食、全身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等导致维量元素如铁、钙、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缺乏因素导致;全身性疾病如SLE、甲亢甲减等疾病因素导致;饮食睡眠生活习惯及家庭夫妻感情、社会心理学等因素导致;免疫系统因素导致;西医病因太多……
2.中医:女子肾气盛,天癸至,冲任充,血海足,代脉维,脾胃化源,气血精液旺,女子胞宫有所养则有孕;女子以肝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二七天癸至而孕,五七而衰,女子肝木达则气无郁,阴血生肾封藏,脾统摄,冲任固,代脉系,则有孕之权。女子不孕不外乎外感邪气,内伤肝脾心肾,气血阴阳乎,肝郁脾弱气滞气虚则月经过少不孕;血瘀湿浊内阻胞宫、阴虚血热官热、冲任不固月经过多、湿热带下则不孕;阳虚宫寒则不孕;血虚任脉血海不足、胞宫失养则不孕等……
C.男女双方共有因素:房事不节及房事不洁,房事不时(未在排卵期行房事),房事紧张及酒毒后房事等,精子与卵子免疫排斥反应等……中医认为男女阴阳和、肾元癸交则……
治疗上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寻因施治,男女双方同诊共治!如男方精子质量功能测选及疾病排查,女方卵巢子宫中杻性腺功能测定,全身检查排除妇科及其它疾病等……试管婴儿(人类生殖辅助技术等)为下下策,自然孕育为最佳!方药略!
最后编辑于 2023-03-12 · 浏览 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