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肠镜下看息肉,有点美!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患者老年女性。
【主诉】:体检发现多发性结肠息肉。
【现病史及既往史】:
【检查】:结肠镜下见:乙状结肠见一个直径约0.8cm半球状粘膜隆起,表面光滑,宽基底。(另有多枚息肉,不赘述)





护士偶然间帮我拿了一条放大肠镜,没想到NBI+放大下血管看的这么清晰,有点惊艳的感觉!我个人感觉血管粗细尚均匀,但分布欠均一,总体偏向JNET2A。(不知对否?)
今后努力的方向:
1.2023年广州《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里面:陈述 7:高清白光结肠镜检查是检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式,建议采用巴黎分型和(或)山田分型描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形态。
消化道浅表肿瘤的巴黎分型将结直肠病变分为 3种类型:0⁃Ⅰ型(隆起型)、0⁃Ⅱ型(平坦型)和0⁃Ⅲ型(凹陷型)。
0⁃Ⅰ型根据病变形态,可细分为 0⁃Ⅰp 型(有蒂型)、0⁃Ⅰsp型(亚蒂型)和 0⁃Ⅰs 型(无蒂型);0⁃Ⅱ型可进一步细分为0⁃Ⅱa(浅表隆起型)、0⁃Ⅱb(完全平坦型)和0⁃Ⅱc(浅表凹陷型)3 个亚型。0⁃Ⅰ型与 0⁃Ⅱ型高度差界限,在结肠为2.5 mm,为了区分0⁃Ⅰ型和0⁃Ⅱ型,以病变高于周围黏膜的高度为依据,结肠柱状上皮的划分标准为2.5 mm;而为了区分 0⁃Ⅱc 型和 0⁃Ⅲ型,以病变低于周围黏膜的深度为依据,结肠柱状上皮的划分标准为1.2 mm。
山田分型是记载消化道隆起息肉的主要分类方法,其从形态学上进行分类,与病变的良恶性和组织学无关。根据息肉形态不同分为4型,山田Ⅰ型: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界限不清;山田Ⅱ型: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界限,但无蒂;山田Ⅲ型: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形成亚蒂;山田Ⅳ型:隆起起始部明显有蒂。
所以,下次描述的时候,不能简单的用半球状,而用:0-Is型,或者山田I型描述。
2.共识里面陈述 10:推荐使用 pit pattern 分型、JNET 分型、NICE分型等描述病变特征,实时判断病理性质并指导治疗。
pit pattern分型:放大内镜可将病灶放大百倍,观察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即隐窝形态。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即pit pattern分型。通过实时观察到的pit pattern分型,可在不做活检的条件下判断病变的病理性质,对鉴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并可对肿瘤的浸润深度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为判断病变是否可行内镜治疗提供依据。pit pattern分型分为5型,各型形态及临床意义如下:

所以,下次准备用靛胭脂染个色,好好做个Pit Pattern分型!
3.复习一下JNET分型:是第1个通用的放大NBI结直肠肿瘤分类。JNET 分型根据表面结构及血管结构分为 1 型、2A型、2B型、3型。1型常提示HP和SSL,2A型提示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如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腺瘤,2B 型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黏膜下浅浸润癌,3型为黏膜下深浸润癌。1型、2A型和3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2B型的诊断效能则较弱。

PS:2023年广州《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共16页,信息量好大,得好好花时间拜读!
【临床诊断】:
【治疗经过及结果】:
最后编辑于 01-12 · 浏览 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