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 “幸存者偏差” 认知误区,助力疫苗接种科普防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一种名为 “幸存者偏差” 的思维误区影响。就像二战时期,盟军统计返回飞机中弹情况,发现机翼中弹密集,机身和机尾中弹稀疏,军方最初想加强机翼防护,但哥伦比亚大学的沃德教授却指出应加强机身和机尾防护。因为统计样本只是平安返回的战机,那些被击中机身和机尾而未能返航的飞机才是关键,它们根本没机会被统计。军方采纳建议后,击落率大大降低。
“幸存者偏差” 让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只关注到表面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关键信息,得出错误结论。比如:
- 地铁客流量:上班族和学生党在早晚高峰乘坐地铁,感觉总是人满为患,就以为地铁一定赚很多,但其实很多时候地铁也有 “空车” 现象,只是他们不在此时乘坐,所以不知道。
- 师生印象:老师说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可能是因为这届调皮学生的形象没有被上一届大多数不调皮学生的 “好班级” 形象掩盖,导致老师产生这样的比较和结论。
- 成功案例:看到李佳琪、薇娅等网络红人直播暴富,就觉得网络主播都很赚钱,却没看到全国一千多万主播中,绝大多数默默无名且收入有限甚至无收入。
回到当下疫苗接种场景,身为医生,日常接诊、与同行交流,也常碰到类似棘手认知 “梗阻”。门诊时,总有患者言之凿凿 “身边谁谁打了疫苗还是感染了,这疫苗没啥用”,乍一听,似乎有理有据。可仔细思忖,这些现身说法不过是 “幸存者偏差” 作祟。那些因疫苗成功激发免疫保护、避开感染风险,或者即便感染但症状轻微、无需入院治疗,默默回归正常生活的绝大多数人,他们没成为 “话题中心”,无声隐匿于大众视野。咱们清楚,疫苗从研发到临床应用,历经多轮严苛临床试验,在大规模人群验证下,对降低重症率、减少感染传播效力有着实打实的数据支撑,是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防线。
从咱们医疗体系运转看,疫苗接种普及意义深远。它能有效削减易感人群规模,缓和季节性传染病对医院诊疗资源挤兑,像流感季,高接种率能让发热门诊、呼吸内科压力骤减,医护人员能把精力更精准投放到危重症救治,而非疲于应对海量轻症涌入。在应对传染病大流行时,更是筑起群体免疫 “堡垒”,减缓病毒变异、扩散步伐,为后续防控、诊疗争取宝贵时间与操作空间。
在科普疫苗接种时,咱们医生得化身 “破局者”。面对患者质疑,用通俗易懂案例、严谨数据拆解 “幸存者偏差” 迷障,像展示社区接种前后感染率对比折线图、分析同批次未接种与接种人群重症占比饼状图等直观资料;在医院内部培训、同行交流中,强化对这一认知偏差警惕,提升全员科普 “战斗力”,确保疫苗接种科学信息从诊室、病房精准传递到千家万户。
在此,发起一个小讨论:在日常工作里,面对患者对疫苗效力存疑,你习惯用哪种方式快速且有效地打破 “幸存者偏差” 认知、推进疫苗科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