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一例


1. 患者信息
- 女性,72岁。
- 主诉:劳力性胸闷、气促2年余,加重半月。
-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40年,慢性咳嗽、咳痰病史40年,1年前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 入院检查
- 体温:36.5℃,心率: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2/78 mmHg。
- 体征:桶状胸,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及散在哮鸣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84次/min,律齐,双下肢轻度浮肿。
- 辅助检查:血钾3.90 mmol/L,血镁1.05 mmol/L,肌钙蛋白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段下移,T波低平,Q-Tc 400 ms。胸部CT示双肺感染、双侧胸腔积液、心脏增大及心包少量积液。心脏B超示左心室52 mm、右心室15mm、左房内径29 mm,左室射血分数62%。
3. 入院诊断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 胸水原因待查。
- 冠心病待查。
- 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
4. 治疗过程
- 入院后予头孢呋辛抗感染、祛痰及改善心肌供血等对症治疗。
- 2011年11月23日因抗感染效果不佳,改用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
- 用药12小时后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电监护示频发室性早搏。
- 2011年8月25日突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经心肺复苏后恢复心跳。
- 停用莫西沙星,改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并酌情静脉补充钾、镁。
5. 后续监测
- 停药8小时内发生3次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 停药8小时后复查心电图,Q-Tc 442 ms,接近入院时水平。
- 经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患者于2011年9月9日出院。
======
从该病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经验教训:
1. 警惕药物的心脏毒性:
- 莫西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 TdP),尤其在高龄和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中更易发生。
-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水平。
2. 监测电解质水平:
- 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是引起QT间期延长和TdP的常见危险因素。
- 应定期检测患者的血钾和血镁水平,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3. 谨慎合用其他药物:
- 避免同时使用其他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 在必须合用时,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水平。
4. 识别高危人群:
- 高龄患者、女性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使用莫西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特别警惕TdP的发生。
- 对于有长QT综合征家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
5. 及时干预:
- 一旦发现QT间期延长或TdP,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钾补镁、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或电复律等。
- 对于TdP患者,应迅速识别并处理,以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
通过这些经验教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更加谨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最后编辑于 2024-11-19 · 浏览 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