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午睡时长和夜间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基于2020年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而生活习惯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基于生活习惯角度确定推荐睡眠时间,为老年人抑郁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23-11-16公开发布第五轮(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823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评定量表(CSE-D10)评估老年人抑郁症状,午睡时长划分5级:不午睡、<30 min、30~59 min、60~89 min、≥ 90 min,夜间睡眠分为 5 级:≥ 8 h、 7~<8 h、6~<7 h、5~<6 h、<5 h。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因素,随机森林模型 分析午睡时长、夜间睡眠在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中的重要程度,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进一步探索午睡时长、夜间 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2020年调查期间,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4.84%(2 045/8 2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午睡时长30~59 min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OR=0.814,95%CI=0.673~0.985,P=0.034),夜间睡眠时间<5 h 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1.705, 95%CI=1.435~2.027,P<0.001)。女性、未婚/分居/离异/丧偶、失能、身体疼痛、强度体力活动、自评健康状况下降、生活满意度下降、卒中、帕金森病会增加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间对抑郁症状影响的重要性较高。午睡时长与发生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nonlinear<0.05),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在午睡时长30min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降低,最低水平约为50min,午睡时长超过75min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会增加。老年人患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在夜间睡眠6h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降低,最低水平约为7h,睡眠时间超过9h后抑郁的风险会增加(Poverall<0.05)。
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24.84%),午睡时长、夜间睡眠的持续时间与抑郁症的之间呈J型关系,建议老年人每天午睡30~75min,适度的午睡时长有效降低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同时夜间睡眠6~9h降低发生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对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早期防控具有一定的意义。
最后编辑于 2024-10-11 · 浏览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