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不好笑的笑话,骨科把一个坐骨结节囊肿的病人转给了我们…


病例信息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大概,或许,可能……又或者纯粹是我造谣……这几年在院内见到了很多——以往只听闻于乡野坊间趣闻,而如今确确凿凿出自病人之口,而且指名道姓“某某专家”“某某医生”手把手教导而为之——至少令我咋舌的“神仙操作”,倒也还不至于教病人家属寻那“原配成对的蟋蟀”或是那“经霜三年的甘蔗”做药引子,但“藿香正气水外涂马拉色菌毛囊炎”,“藿香正气水外涂湿疹”之操作却也屡见不鲜;但凡一副中药必用“附子”,否则就有“不够高明”嫌疑。这不,骨科的一个会诊,科室领导过去看过之后,回来告诉护士“待会儿要转个坐骨结节囊肿的病人过来”,下班前又特地追问,病人转过来了罢?安排妥当了罢?
因为自己值班,算来算去这个病人终归躲不过收治自己床位,便多留心了几分,科室领导超乎寻常关注的病人,还是骨科经常跟我们抢的“坐骨结节囊肿”,居然收住院了还转给我们,必有蹊跷!再细问领导,打着马虎眼,借口自己有事,丢下一句“病人转过来了你再仔细问问病史”就撤了。×#&!
……临近下班,骨科护士踩着点把病人转送过来了,交接略过不表,去看病人——


阿婆81岁,右臀部肿痛7天入院,收住骨科,考虑“右坐骨结节囊肿合并感染”,穿刺见脓性液,使用“头孢呋辛钠1.5g 静滴bid”抗感染,然后……很神奇的操作……请了中医专家团队的会诊,某专家(院内自封)亲自指导患者家属买来“紫皮独头蒜”,捣烂后外敷,共用药三天(当然,内服中药也是加了附子的),然后……然后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重(患者说因疼痛加重夜间无法睡眠)。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都是在往上走的。






患者家属急切询问我们要怎么处理
本着不给同行拆台的原则,当然不可能说前面的医生这样那样…重点是解释病情,解释我们的治疗方案和相关预后,那么,如果病人收给你,打算怎么处理呢?
处理分析
分析∶很明确病人右坐骨结节囊肿已经感染,形成脓肿,单纯使用再好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不适宜保守治疗,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安排急诊手术,切开引流排脓

积脓量约200ml,坐骨结节囊肿已经破溃,臀部筋膜层还有坏死。把坏死的组织清除,然后填塞VSD做了密封负压引流。

第二天查房,臀部红肿明显消退了,阿婆说,手术后当天晚上就睡了个安稳觉,屁股一点都不疼了。

术后第二天血常规,感染明显减轻
持续的冲洗中,曾经出现了贴膜漏水,原因是分泌物在引流管里太稠,导致吸引不够通畅,冲洗液外渗。处理方法∶调高负压,然后加快冲洗滴速,相当于“加力冲洗”,一下子就通畅了,再调回正常负压和冲洗滴速。负压5天后,进行第二次手术,台上拆除负压,美兰染色明确切除范围,残余囊壁整块切除,达坐骨结节表面。

看似肉芽新鲜可以直接缝合,切莫抱此侥幸心理,务必将残余囊壁彻底切除,否则复发
切除残余囊壁后,游离了部分臀大肌易覆盖坐骨结节,创面深部放置引流管,分层缝合创面,表面再做简易负压引流减少术后创面积液。

术后负压引流2天,拆除敷料和引流管进行换药,臀部组织没有红肿,创面深部没有积液,停抗生素。办理出院。治疗完毕。
总结与讨论
总结∶坐骨结节囊肿是基层医院常见病,大多数病人发现后会选择尽早手术治疗,但仍有少数病人缺乏认知或者不愿手术,选择院外穿刺抽液或者敷药等治疗,甚至战略性忽视。而后往往出现感染后才选择到医院就诊。手术的切除务必于坐骨结节表面切除,方能彻底,甚至感染严重或者形成慢性溃疡窦道的,需要术前CT评估骨质情况,必要时将部分骨咬除。见过不少囊肿是像个葫芦,有经验不足的同行,会误以为切了浅层的囊肿就等于完工了。所以务必切到明确见坐骨结节。体位∶能俯卧折刀位最好,除非病人身体差麻醉师不允许,侧卧位歪脑袋做手术脖子要断的。切口∶平行皮纹,这样切下去正好在臀大肌下缘处是平行的,拉勾向上拉起臀大肌再分离,下面就是坐骨结节了,肌肉不会有损伤,切完后,撤掉拉勾臀大肌就覆盖坐骨结节了,不容易形成空腔。
最后编辑于 2024-09-11 · 浏览 2.7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