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常识“药”知道
药品是每个家庭的常备品,能够解除病痛、挽救生命。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使用方法不对,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今天,小编带您了解这些日常安全用药小知识。

服药时间要知道

服药前要了解服药时间,许多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正确的服药时间能够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服用药物一定要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按时服用。
常见的服药时间
常见的服药时间有:空腹、晨服、饭前、饭中、饭后、睡前等。
● 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
● 饭前:饭前15-30分钟服用;
● 饭后:饭后15-30分钟服用;
● 餐中:进餐少许后服药,药服完后可继续用餐;
● 晨服:早上服(餐前或餐后);
● 睡前:睡前15-30分钟服用。
常见的服药间隔
● 每日一次
每日同一时间 服用一次,比如每日清晨或晚上。但某些药物要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应在早晨的餐后服用,可增加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 每日两次
每日早晨、晚上各一次,相隔约12小时。
● 每日三次
每日早、午、晚各1次,相隔约8小时。 如早上7时、下午15时、晚上23时,这样可以保证体内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稳定。不过,某些药物的服用时间确实和就餐时间有关,如降糖药和治疗消化系统的药物。由于血糖或胃酸的高低与进食有关,这两类药应跟着三餐走,而不是隔8小时一次。
如果严格做到8小时服用一次有困难,也应使服药间隔尽可能均衡。
● 每日四次
相隔约6小时服一次,如早上7时,下午13时、19时,睡前。

服药用水要正确

1.服用药物时要用温开水送服,一般服药的水量在200毫升左右;
2.不宜用酒类、茶、咖啡、果汁饮料、牛奶或乳制品等冲服送药;
3.不要干吞药物,否则容易使药物粘附在食管壁导致粘膜损伤。

药品保存要了解

药品一般需要密闭、干燥、避光,于阴凉处贮存,部分药需要冷藏或者特殊保存的,应按说明书要求处理。
拿到药后一定要仔细看药品说明书,说明书上对药品的贮存和保管条件有明确要求。
阴凉处:不超过20℃。
凉暗处:不超过20℃且避光。
冷处:2℃-10℃,可放在冰箱冷藏或保鲜区域。
常温:10℃-30℃范围内。
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报告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容器。
避光:避免日光直射。
除另有规定外,“贮藏”项未特别标明温度的一般指常温。
Q
已开封的药品可以用多久?
A
很多人认为,药品拆开后,只要还处于药品有效期内,都可以服用,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药品的有效期不等于药品的使用期。
药品有效期指未打开的药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的期限,通常标注在药品外包装和标签上。药品使用期指打开药品后在规定贮存条件下的保存时间。所以药品在开封后或者储存不当,有效期就会明显缩短。
因此,不能根据药品包装盒上的有效期来判断药品能否使用。

Q
如何鉴别药品是否变质?
A

“一看”
● 固体药 品:丸剂、片剂、胶囊剂等。如明显有霉斑、变色,或表面出现粗糙、变形、开裂等情况,就已变质;
● 半固体药品:膏剂、凝胶等。如出现分层、出水、变色、干结等情况,不建议继续使用;
● 液体药品:如出现分层,经摇晃也无法混匀,或出现沉淀物时,不建议继续使用。
注意:一旦发现药品与原有性状不同,即使仍在有效期内,也应停止使用。如冷藏保存的药品发生冻结,即使化冻后,外观没有明显变化,也不能再使用。
“二嗅”
闻一闻药品是否保有原来的性状和味道。如出现明显不正常的酸味、臭味,提示药品已变质。
“三触”
摸一摸固体的剂型(丸剂、片剂等),如发生松散、破碎等情况,说明质量已不能保证。
“四尝”
尝一尝味道是否有异常。慢性病患者一般了解药品的正常味道,如出现异常,建议不要使用。
Q
发现药品过期怎么办?
A

首选将过期药品送至回收点进行回收。 在我国,近几年常有企业和零售药店开展过期药品的回收活动,一些社区也定点设立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箱。
丢弃口服片剂、胶囊、颗粒剂、滴丸剂等过期药品时 ,应将剩余药丸从铝箔、药袋等包装取出, 全部药丸集中在密封袋里捣碎,然后混着生活垃圾一起处理。针剂注射液等最好将其中的液体倒出,装入密封袋中密封好后与生活垃圾一起处理。如果随意丢弃,容易出现被不法商贩重新包装重复销售、儿童捡拾引起药物中毒等恶性后果。
最后编辑于 2024-09-07 · 浏览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