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课程】心排量临床监测(上)——早期有创技术
引言
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排量(CO)综合反映了心率、心脏收缩力、前负荷、后负荷,使其在容量评估、液体管理、组织灌注及氧供评估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因而被广泛用于ICU危重症管理、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急诊快速鉴别诊断等多样临床用途。
百特围术期医学频道特别推出系列专栏——“血流动力学监测进阶课程”,梳理CO监测手段发展脉络及技术原理,解析CO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内涵,以便ICU、麻醉科、急诊等广大临床工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快速而全面抓取血流动力学监测关键知识要点。
Fick法:
CO现代临床监测手段的雏形2
早在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Adolf Fick基于机体氧平衡提出了CO监测的重要理论基石——Fick原理。该原理可简单理解为,肺部对氧气的摄取量,是流经肺部的血流量和肺静-动脉血中氧气含量差值的乘积,而单位时间内流经肺部的血流量,可以等同于CO :
VO2=(CvO2-CaO2)×CO [1]
对公式[1]变换,可得到CO的计算方法:
CO = VO2/(CvO2-CaO2) [2]
同理,肺部对于二氧化碳的释放,也可以理解为CO与肺动-静脉二氧化碳差值的乘积:
VCO2=(CaCO2-CvCO2)×CO[3]
则

基于Fick原理构建的Fick法监测CO适用于所有符合Henry定律、可在肺部自由扩散的气体。然而,由于该方法需实施机械通气并频繁采集动静脉血,且需确保患者不存在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异常,受限因素较多,因而不具有广泛适用性1。
各类“稀释法”:
CO监测“金标准”登场
1.指示剂稀释法
如果把把血液循环想象成一条河流,在上流倾倒染料,在下游设置一个监测点,理论上所有染料会在一定时间内全部流过下游监测点;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连续监测流经河水中的浓度,可得到一条单驼峰形的浓度-时间曲线,曲线下面积即是这段时间内流经河水中的总体浓度。

不难想象,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河水流量=倾倒总染料量,换言之,容量×浓度=总染料量,这就是 指示剂稀释法的理论模型。该方法最初在1897年由Stewart提出,随后在1928年由Hamilton完善3。
根据上述模型,将已知量的指示剂注入血液循环(如肘前静脉),在下游(如肱动脉)插管采血取样监测浓度,注射指示剂总量= AUC浓度-时间 × CO, ( AUC:曲线下面积)
则 CO=指示剂总量/AUC浓度-时间[3]
各类“稀释法”:
CO监测“金标准”登场
2.经典热稀释法
把思路打开,除了指示剂,温度也可以被血流稀释而发生持续、动态的变化。将冷的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快速注入右心房腔(上游),在内置于肺动脉或主动脉导管(下游)的热敏仪连续监测温度下降情况,可以得到温度-时间曲线2,3。

同指示剂稀释法及公式[3],可以此计算CO,但为了保证准确性,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常数cc,修正注射液、血液特定质量及热量等因素引入的偏差2:CO=cc×(注入的指示剂温度变化/稀释曲线下面积)[4]
利用Swan-Ganz导管实施肺动脉插管 (PAC)的经典热稀释法可快速、逐次获得检测结果,比Fick法更简便,且不会受到指示剂再循环问题的干扰。然而,这一手段并非连续性获得CO检测结果,且精确度、可重复性较为有限3。
连续肺热稀释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用PAC顶端15-25cm的加热丝对经过上腔静脉的血流进行加热,相比注射冷生理盐水的方式更为方便、快捷,可实现CO连续检测,然而,所获得结果并非连续。究其原因,是该手段为降低噪音信号造成的干扰,需通过均值算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得出的CO值是之前1~6分钟的平均值。极端临床情况下,该延迟可长达12分钟。不仅如此,对于PAC的依赖性使得该手段仍然为一类侵入性检测方法,由此引入的并发症风险、临床禁忌、操作复杂性等局限性无可回避2,3。
各类“稀释法”:
CO监测“金标准”登场
3.经肺热稀释技术 (TPTD)
PTD技术诞生于千禧年代,虽然同样基于热稀释原理,但该手段无需PAC,而是通过中心静脉通路或插管向上腔静脉区域注射冷生理盐水,并通过内置于体循环动脉(如股动脉置管)的热敏仪器检测温度变化,从而估算CO。
从注入、检测点的循环路径来看,不同于经典稀释法基于肺循环所检测的右心输出量,TPTD法检测的是全心输出量4。对于一些右心、左心射血量不匹配的患者,如部分心功能不全导致体/肺循环淤血、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返流等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情况下5,6,TPTD检测结果能更好地反映患者实际CO水平。TPTD的准确性使其成为PiCCO等临床常用CO监测技术的重要校准手段。
经典热稀释法 vs TPTD法更多特性、优缺点对比详见下表 3,4,7 :

除CO外,TPTD在临床上还可用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胸腔内血容量 (ITBV)、血管外肺水 (ELVW)的检测7
希波克拉底宣言有言——Primum non nocere (first, do no harm). 无论是基于PAC的经典热稀释法,还是TPTD,本质上都无法做到“no harm”,由此大大限制了CO监测的可操作性及临床价值。而CO无创监测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局,让更多的临床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CO做出更为准确的诊疗决策。
敬请期待下期内容——《心排量临床监测——无创新时代》
百特医学时空专注于为大家带来麻醉管理、临床营养、液体管理、肿瘤治疗、患者监测等多学术领域的新鲜资讯,关注我们哟~
参考文献
1. Mehta Y, et al. World J Cardiol. 2014 Sep 26;6(9):1022-9.
2. Geerts BF, et al. Br J Clin Pharmacol. 2011 Mar;71(3):316-30.
3. Reuter DA, et al. Anesth Analg. 2010 Mar 1;110(3):799-811.
4. Monnet X, et al. Crit Care. 2017 Jun 19;21 (1):147.
5. 陈孝平等主编,外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285-6
6. 王建枝、钱睿哲,病理生理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196-210.
7. López R, et al. Viruses. 2019 Sep 27; 11(10) :900.
最后编辑于 2024-08-20 · 浏览 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