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专家共识(2024版
【摘要】维生素K缺乏性出 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VKDB)是新生儿及6月龄内婴儿常见的出血性庆病。近几十年,随着出生时肌肉注射维生素K(vitamin K, VitK)的使用,新生儿VKDB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晚发型VKDB 仍时有发生且预后较差。随着早产发生率的增加和母乳喂养率的提高,VKDB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全风险期预防尤为重要。而口服制剂为VKDB全风险期的有效预防提供了简单、易行和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规范在VKDB预防中口服 VitK 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预防保健专委会及陕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定了“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专家共识(2024版)”,阐述了VKDB的发病现状.机制、缺乏病因及诊断等相关情况,并重点对口服 VitK预防方案提出推荐意见。
共识1:6月龄内婴儿,突然出现自发性出血,存在VKDB缺乏的病因,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的前提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 ratio, INR)≥4或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值延长 4倍以上可诊断VKDB。补充 VitK后凝血指标快速恢复正常有助于确诊。
共识 2:口服或肌肉注射 VitK均能有效预防早发型和经典型 VKDB,口服 VitK 是预防 VKDB 安全、便捷、易行的给药方式。
共识 3:单次口服或肌肉注射 VitK均无法完全预 防 晚 发 型 VKDB,多 次 口 服 可 预 防 全 风 险 期VKDB,避免多次肌肉注射带来的不便和不良刺激,依从性好。
共识 4:3月龄内纯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儿均需多次口服 VitK 以实现全风险期预防。
共识 5:根据用药接受程度和依从性在以下两个方案中选择其一。


共识6:出生时肌肉注射过VitK,的婴儿,为保证全风险期预防,除第1次用药,后期用药参见共识5。即不论任何出生体重的新生儿,随后第3天~2周、第4~6周分别口服 Vitk, 2 mg,共2次,或随后每周口服 VitK, 1 mg至生后3个月。
共识 7:口服 VitK 的宣教工作要从孕产妇保健、产科母婴同室持续至新生儿和婴儿期。
最后编辑于 2024-08-10 · 浏览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