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解剖和生理——视网膜知识分享day4
内层
视网膜
视网膜( retina )
是一层透明的膜,位于脉络膜的内侧
分层:共10层
视网膜感觉层(内9层)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RPE )
两者间存在一潜在腔隙,是视网膜脱离基础

来自网上
重要结构:
黄斑:富含叶黄素,其中心反光点为一小凹称中心凹( fovea ),为视力最敏锐处
视乳头:位于黄斑鼻侧3mm处,视神经、血管汇集处


黄斑组织学:
黄斑直径仅1~3mm。
90%以上视锥细胞集此
黄斑区无视网膜血管,营养依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供应
黄斑神经纤维大约占视神经全部纤维一半
这种精细的结构保证了视觉信息以最快而直接力式传递大脑中枢。
该区中央有一小凹陷称中心凹,直径约0.2mm
此处视网膜最薄,只有锥细胞。光线到达中心凹时能直接照射到锥细胞上,是中心视力最敏锐之处,一旦损坏丧失视
功能。
视盘:
也叫视神经乳头,位于眼球后极稍偏鼻侧,直径1.5mmx1.75mm,是神经纤维汇集穿过巩膜的视神经筛板处形成的淡红色部位。
其中央呈漏斗,称生理凹陷,其形状、大小、位置、深度因人而异。
视盘无感光细胞,故无视觉,所以在正常视野中存在一个盲点叫生理盲点。
视盘有丰富的血管所以呈淡红色



视网膜外五层:
1.色素上皮:排列整齐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黄斑部较厚,周边部变薄。
2.光感受器细胞层:为第一级神经元,由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组成。
3.外界膜:为一薄网状膜,光感受器细胞与 Muller 细胞的结合处。
4.外核层:由光感受器细胞核组成。
5.外丛网状层:为疏松网状结构,
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形成突触的部位。

感光细胞(即视锥和视杆细胞)
超微结构包括外节、内节,连接纤毛,体部和突触,在生理功能上,外节居重要地位
视锥细胞外段呈圆锥形,其膜盘与浆膜连接,含视紫蓝质,感强光(明视觉)和色觉,分布在黄斑区,约700万个
视杆细胞外节则为圆柱形,膜盘与浆膜分离,含视紫红质,感弱光(暗视觉)和无色觉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约有1.1~1.25亿个。


视网膜色素上皮生理功能:
排列整齐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黄斑部较厚,周边部变薄
①摄取、储存和代谢维生素 A ,进行光化学作用
②吞噬视网膜细胞外节脱落的盘膜与代谢废物,经过水解溶酶的消化排出视网膜组织
③合成粘多糖等细胞外间质,以保证与视网膜,神经上皮间的粘合,起到支持感光细胞的作用
④吸收、转运脉络膜血液中的液体、盐及多种营养与代谢物质输送到视网膜感光细胞以供养
⑤较多的色素,可遮挡光线,以保证感光细胞分辨力
视网膜血供:
黄斑中心凹区:脉络膜血管供应。
除黄斑中心凹区:
内核层以内的视网膜:由视网膜血管系统供应。
内核层以外的视网膜:由脉络膜血管系统供养。
眼底的血眼屏障:
外屏障:脉络膜﹣视网膜屏障
色素上皮细胞﹣玻璃体膜﹣脉络膜复合体
脉络膜毛细血管管壁微孔
内屏障:血﹣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封闭小带、紧密连接、周细胞
若眼底屏障出现病变会发生:渗出、水肿甚至出血,明显影响视网膜功能
视网膜生理特点:感光传导冲动
视锥细胞分布后极部
——司中心视觉、昼视觉、精细视觉和色视觉
视杆细胞分布周边部
——司周围视觉和暗视觉、
下方视野反映上方视网膜的信息鼻侧视野反映颢侧视网膜的信息
视网膜信息的处理过程:
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及传递由三级神经元完成,
即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轴突将视觉信息沿视路传递到中枢形成视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