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差点切除阑尾,结果居然是川崎病
2023年3月,一名11岁男孩因为发烧、拉肚子、呕吐、肚子痛住院。
询问病史后得知,男孩在4天前有吃烧烤、冰淇淋、蛋糕的情况,结合抽血检查结果,考虑“急性胃肠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治疗2天后依然反复发热,胃肠道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复查血炎症指标不降反升,CRP从100升到200多。
医生查房后表示,男孩腹部压痛明显,需要考虑阑尾炎可能,建议完善回盲部CT检查。
同时经查体发现,男孩躯干及四肢出现皮疹,四肢末梢轻微肿胀。虽然川崎病的好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但不能排除不完全川崎病的可能,建议完善心脏彩超及相关血液检查。
CT报告提示阑尾炎,外科医生会诊后建议手术或保守治疗,但因为男孩阑尾没有明显脓肿或穿孔表现,更倾向于保守治疗。
正当家属考虑是否手术的时候,心脏彩超结果回报,男孩有冠状动脉扩张的表现,各项血液检测指标也符合川崎病的诊断,这就意味着其阑尾炎很可能是由川崎病的血管炎而造成的。
如此“大龄”的川崎病合并阑尾炎患儿较为少见,大多数不需要手术治疗,部分病例即使切除阑尾后症状也无明显缓解。大多数病例经过规范的川崎病诊治后,腹部症状与体征才得到缓解。
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川崎病合并阑尾炎”,在充分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后,第一时间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抗炎治疗。
用药后第二天,男孩体温即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各种症状均明显好转。出院前复查炎症指标、阑尾彩超、心脏彩超均正常,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出院前,医生就男孩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后续治疗方案,对其家属进行了详细地讲解。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在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是以全身弥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表现为,在小血管密集部位出现明显的充血与炎性渗出,引起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肉眼可见的症状,在内脏器官则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肾炎、心包炎等多系统损害。
临床资料显示,冠脉损害为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伴发阑尾炎、胆囊炎等急腹症表现的病例相对少见,近年来才逐渐被报道,故容易误诊、漏诊。
据文献报道,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4年内仅有16例川崎病合并急腹症患儿,其中合并阑尾炎患儿仅2例。川崎病影响胃肠道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腹部脏器中、小动脉内皮的炎症反应有关。
由于对川崎病合并阑尾炎等急腹症的认识不足,部分患儿过早地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因此,临床中遇到以川崎病为主要特征,腹痛、呕吐伴发热、多系统累及的病例,需考虑川崎病并发急腹症的可能,以期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