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疼痛+T波倒置,以为是冠心病,造影却正常?差点误诊!

李红是一位42岁的图书管理员,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管理图书是一份清闲但庄严的工作,工作期间,她总是坐在图书馆里视野最好的角落,沏上一杯咖啡,在香气笼罩下翻开书页,享受文字涤荡着心灵。
最近几周,她总感觉一阵阵背痛伴胸痛,刚开始并不在意,觉得可能是上班时固定的姿势造成,想着吃点止疼药休息几天就好了。可是这种症状并未随着时间推移消退,而是越来越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以至于让她坐卧不宁。
由于担心持续的不适,她开始寻求医疗救助。
李红来到家附近的诊所,小张医生接待了她。李红告诉医生自己这种症状已经有2个月了,这两天病情加重了,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效果也变弱了。
说着,李红用手划了一下疼痛范围,弥漫至整个胸背部。
虽然医生感觉症状不像是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为了打消疑虑,他还是给李红做了一份心电图(图1),当他把图拿到手里一看,顿时眉头紧蹙。
“莫非真是冠心病?”

图1就诊时心电图:Ⅲ、aVF,V1-V4导联T波倒置
限于条件有限,诊所不能进行进一步诊治。小张医生帮助李红联系了市里的医院,随后救护车就载着她驶往目的地。
很快,救护车就开到了医院急诊科的门前,接诊的王医生是一位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急诊科医生。
从小张医生那边已经大致了解了李红的病情后,王医生便开始进行查体,此时李红的血压110/70 mmHg,脉搏75 bpm,体温37.0°C,呼吸频率25次/分,血氧饱和度为100%,值得注意的是她的上肢和躯干弥漫性压痛。
由于小张医生说,考虑冠心病可能性大,于是王医生对李红进行了几份心电图检查,但和图1类似。心脏彩超显示各腔室和心功能正常,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此时,实验室结果也回报了,肌钙蛋白呈阴性,余化验也未见异常。既然考虑冠心病不能除外,那么冠状动脉CTA是不可或缺的,口头结果回报冠状动脉未见异常!
怎么回事?李红的病情充满疑点,王医生觉得这将考验他的技能并挑战他对人体内部复杂联系的理解。
正在王医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护士急冲冲跑过来告诉他,李红出现了下肢无力伴尿潴留。
王医生急忙赶到李红身边进行了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双下肢运动能力为1级,肌张力及反射减退,双侧巴宾斯基征缺失。所有感觉均减弱,T6感觉水平和上躯干痛觉过敏,脑神经和双上肢检查正常。
王医生赶紧给李红安排了脊柱核磁共振检查,发现D5/D6压缩骨折合并椎旁和椎内软组织成分对脊髓施加同一水平的压迫,肿瘤侵犯整个椎体和骨盆骨(图2)。
此时,CT室打来电话,李红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右侧乳房存在42×36 mm软组织肿物,考虑脊柱肿瘤转移来源。王医生请来了神经外科的医生,经过会诊后,李红在使用激素和镇痛药后,接受了脊髓减压手术。

图2脊柱肿瘤
术后3个月,李红双侧肢体运动功能部分恢复至2级,乳腺肿瘤也进行了化疗,而复查心电图(图3)的T波倒置较图1减轻了。

图3术后3个月的心电图
心肌缺血是由冠状动脉供血绝对或相对不足所造成的,轻者为心绞痛,严重者为心肌梗死。
心电图上的ST-T改变往往被人们误读为心肌缺血,实际上心肌病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也可以导致ST-T改变。广义上讲,如高血压或肥厚型心肌病所致ST-T改变也属于心肌缺血,表现为微循环供血不足所致心肌复极异常。
不能忽视神经系统所致ST-T改变
由神经系统所致的ST-T改变在心内科较为少见,而在骨科或神经外科往往会被忽视。
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是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64~77%),源于交感神经损伤后,迷走神经占优势。缓慢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伤后第4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通常在6周内消失,如此后仍不改善,需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导致的中枢交感神经丧失与心肌复极改变有关,表现为ST段抬高、压低或T波倒置。T6以上的损伤还可能导致PR和QT间期延长。
综上,面对心电图的异常我们不能孤立地分析心脏本身,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整体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最后编辑于 2023-11-27 · 浏览 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