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丝觅迹,保你无“恙”
陈老伯有糖尿病病史,因发热1天伴头晕、乏力、恶心、尿频、排尿不畅等不适就诊我院,肺部CT提示双肺炎症性病变,血象、CRP、PCT均明显上升,考虑“社区获得性肺炎”予以抗感染治疗。
经积极抗感染治疗6天,热峰无下降,仍反复发热、畏冷、寒战,且出现气促、腹胀、尿少、双下肢浮肿,完善相关检查诊断“发热待查、急性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胸腔积液、I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因发热原因不明转诊感染科
转入感染科后,感染科医生团队予再次全面细致体格检查,并未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阳性体征,追问病史得知老伯长期在山林养鸡场居住,野外生存条件恶劣,不排除曾被蚊虫叮咬可能,结合发病季节、临床表现,需排除如伤寒、疟疾、登革热等相关传染性疾病,经予完善相关检查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及对症处理后病情仍无好转,且进一步出现多浆膜腔积液(心包、胸腔、盆腔)、急性肠梗阻等,病情危重。
实验室进一步检查发现,老伯炎症指标、肝功能、BNP(心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明显升高。感染科团队积极开展科内讨论,针对患者“反复不明原因发热、多器官损伤、不排除曾被蚊虫叮咬史”等情况,经验丰富的感染科主任当即决定立即抽血查mNGS(一种不需培养即可快速鉴定感染病原体的技术)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加用多西环素经验性抗感染。
第二天,热峰下降,到第四天,老伯便不再发烧了,随后回报的检查结果也确诊其为恙虫病,结合并发多器官损伤,诊断为重症恙虫病。

患者肺部CT提示肺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
经过一系列积极治疗,老伯各项指标逐步恢复,全身症状也逐渐好转,两周后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因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而得名。临床上以发热、皮疹、焦痂或溃疡形成、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恙虫病在南方常见于5-10月的夏秋季,6-8月是发病的高峰期,而在北方则为秋冬季常见,一般为9-12月,10月份为高峰。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鼠类感染后,病原体在其内脏中能长期存在,是本病的主要储存宿主,此外,兔,猪、家禽、鸟类等也因被感染而作为传染源。
恙螨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恙螨幼虫因叮咬感染病原体的鼠类而受感染,恙螨生活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田野草地和丛林地区,这些地区也是鼠类的活动场所,鼠类因被恙螨幼虫叮咬而受染成为传染源。
恙螨的生活周期包括卵、幼虫、蛹、稚虫和成虫5期,仅幼虫时期营寄生生活,当人在疫区的草地上工作、活动或坐卧时,被带有病原体的幼虫叮咬而得病。
恙螨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尚无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导致传播的报道。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力。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伐木、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和野外旅游者等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容易发生感染。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恙虫病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形成、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肝脾肿大等。
恙虫病主要引起全身的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器官急性炎症,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
起病急骤,发热多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体温可达39~41℃,可持续1-3周。发病初期于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继而成为水泡,以后形成黑褐色焦痂。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可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最为明显。
病程第二周后,病情常加重,可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危重病例呈严重的多器官损害,出现心、肝、肾衰竭及循环衰竭,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三周后,多数患者病情开始恢复,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心率减慢,血压上升。约经一周症状基本消失,焦痂也趋愈合。绝大部分感染者预后良好。
但如未及时得到有效的病原治疗,部分患者可病重死亡。死亡病例多发于病程第三周后,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肺或消化道出血而死亡。 如何预防恙虫病?
野外作业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
1、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衣被。
2、在野外活动时,应束紧衣领、袖口、裤脚口等,并可涂抹防虫剂。
3、留意周边发病情况,如有发病,尽量少去野外;
4、野外(活动)作业后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甚至皮肤焦痂等应及时就诊。
最后编辑于 2023-11-20 · 浏览 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