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中年男子突发急性肾损伤,不注意这个小细节,差点又下错诊断
怪异的中年男子,就诊时手上牢牢攥着一个东西
这天,我正在病房里面忙碌。这时候,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急诊的同事说来了个急性肾损伤的患者,要立马收到肾内科来治疗。但是病人的病史有点特殊,建议我先到急诊去看一下。
我心想着,自己也算是身经百战,这个患者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带着满心的疑问,我匆忙赶到了急诊,见到了同事口中特殊的患者。
患者是一名55岁的男性,接诊的同事介绍说,这个患者是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被社区医院转诊过来的。令人奇怪的是,患者此时正安静地坐在诊室的椅子上,除了面部肤色黑一点,并无其他特殊。但是,他手里好像抓着个东西。
患者这情况会是急性肾损伤吗?我心中虽然有疑惑,但是考虑到患者的情况,还是决定先把患者收进去,后面再仔细寻找病因。
详问病史,结合相关检查,能给他下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吗?
据患者家属介绍,6个月前,患者因“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接受了肾脏移植手术。
既往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三级)”等病史。这次来医院,主要是因为血肌酐又升高了,做完手术后复查一般稳定在150μmol/L左右,昨天去复查的时候涨到了260μmol/L左右。
这确实是个特殊的患者,相关体格检查结果也未见明显异常。此次出现的血肌酐升高到底是慢性肾脏病急性发作还是急性肾损伤,暂时还不可下定论。
我于是问患者家属,患者手术后吃过什么药?家属一边讲一边从装病历大袋子里往外掏各种药物和检查报告。
我看患者的病历上写着:该患者在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诱导治疗后,目前维持治疗方案包括硫唑嘌呤+他克莫司+皮质类固醇(具体剂量未知),基线肌酐水平约为150μmol/L,无蛋白尿。术后3个月,对患者移植的肾脏进行活检,结果正常。这些资料和家属之前叙述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与家属沟通的过程中,此次就诊的部分检查结果也出来了,汇总如下(表1)

表1 患者相关辅助检查
按照患者相关情况,基本判定患者为急性肾损伤,但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尚不明确。
复杂的抗病毒史背后,揭示着疾病的真正病因
根据家属描述,事情的转折发生在肾移植3个多月后,由于供体存在巨细胞病毒阳性的情况,尽管患者接受了更昔洛韦预防性治疗,但仍出现了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由于没有找到特定的器官受累,患者开始了基于更昔洛韦的方案。由于持续的血象异常,提示存在病毒感染,患者在接受更昔洛韦治疗2个月后,进行了巨细胞病毒抗病毒耐药试验,令人头疼的是,该实验检测到了更昔洛韦耐药突变。
没办法,之前的医生只好给换了一种抗病毒药物。
是什么?我有点激动,真相就在眼前了。突然,患者紧握的手张开了,是一个药盒子,上面隐约写着“F”开头的药名。
是膦甲酸!这一个月来,患者每天都是按照100mg/kg的标准,在门诊进行静脉注射。
由于有时候需要自己去拿药,患者便有机会留下了装药物的盒子。
患者所用的膦甲酸,是一种无机焦磷酸盐的有机类似物,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通常用作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二线治疗药物,在更昔洛韦耐药的情况下,常用该药物进行治疗。肾毒性为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可逆性的急性肾损伤和电解质紊乱。
为明确诊断,在此后进行了肾脏活检(图1)。

图1 患者肾活检:肾小球血管极内巨大晶体印迹(左),晶体周围新月形增生(中),局灶性肾小球基底膜破裂(右)
对肾活检标本的分析显示,60%的肾小球中都有丰富的晶体印迹。观察到的晶体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大小不一,并在未染色的载玻片上极化。
肾小管间质室显示弥漫性上皮损伤,中度间质纤维化,少量小管内晶体伴相关巨噬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晶体印迹通常与局灶性基底膜破裂、纤维蛋白样坏死和新月形增生(50%的肾小球)有关。
同时,对肾活检组织进行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成像,显示了膦甲酸结晶的特定光谱(图2)。

图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成像
至此,患者的诊断已基本明确: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具体表现为结晶性肾病、新月形肾小球肾炎。
这种疾病又如何预防和诊治呢?@丁香园病例库
最后编辑于 2023-11-11 · 浏览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