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结直肠疾病》Dis Colon Rectum 2023年4期中文摘要

发布于 2023-04-10 · 浏览 1161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 (《结直肠疾病》)是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官方期刊,在威科医疗(Wolters Kluwer Health)旗下Lippincott平台出版。DC&R是公认的结肠、直肠和肛门疾病研究的权威期刊,出版原创研究、综述、简短通讯等文章。50多年来,DC&R一直是结直肠外科医生和胃肠病学家在此专业领域中交流与传播外科医学知识和信息的首选杂志。

UpToDate临床顾问【DC&R专区】定期分享DC&R杂志文章的中文翻译版,本文为2023年第4期中文摘要。


专区编辑(Section Editor):汪建平 傅传刚

执行编辑(Executive Editor):汪挺 窦若虚

翻译和审校小组(Translation and Review Group)(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陈文平    池诏丞      杜宁超    呙耀宇    何思祺    黄鉴    蒋峰     赖思聪     李悠然     卢丹    马志明    梅祖兵      牟廷裕     孙伟鹏     佟伟华    吴健雄    吴炯     鲜振宇      许晨      姚一博     俞旻皓     张荣欣     张昭      张正国     竺平




结直肠癌摘要 Colorectal Cancer Abstracts


右半与左半早发型结直肠癌患者的特征和结局

Cynthia M. Tom, Marc Mankarious, Nimalan A. Jeganathan, Michael Deutsch, Walter A. Koltun, Arthur S. Berg, Jeffrey S. Scow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何思祺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背景:早发型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在增加,且有研究报道在<50岁的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高发,因此部分学者主张在40岁时进行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

目的:调查散发性左半和右半早发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特征和预后。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设置:在一家三级医疗机构中进行。

患者:2000—2018年被诊断为结直肠癌且年龄<50岁的患者。

主要结局指标:患者人口学特征、肿瘤特征、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

结果:从2000—2018年,共入组了489例年龄在20~49岁之间的患者。大多数患者是白人(90%)和男性(57%)。确诊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4岁,约75%的诊断年龄在40~49岁之间,左半肿瘤为主(80%)。大多数患者表现为III期(35%)和IV期(35%)。组织学检查中,右半结肠肿瘤比左半结肠更可能出现黏液腺癌(24% vs. 7.4%,P<0.001)和印戒细胞癌(4.4% vs. 1.7%,P<0.001)。患者在就诊时的年龄、性别、种族、民族、AJCC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左半结肠癌患者相比,右半结肠肿瘤与较低的5年总生存期相关(44% vs. 61%,P<0.005),其中III期右半结肠肿瘤(41% vs. 72%,P<0.0001)和40~49岁年龄(43% vs. 61%,P=0.03)的患者,生存期下降最为明显。性别、肿瘤位置、AJCC分期高和组织学为印戒细胞癌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局限: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综述研究。

结论:大多数早发型结直肠癌发生在40~49岁之间,左半结直肠为主,但右半结肠肿瘤病死率较高。这些发现为对结直肠癌进行更早的初次结肠镜筛查提供了进一步证据。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927


粪便免疫组化检查可以让75岁及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更佳的生存获益

Caitlin Cahill, Mark E. Lipson, Arfan R. Afzal, Anthony R. Maclean, Clarence K. Wong, Sharla Roen, W. Donald Buie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粪便免疫组化检查(FIT)是一项被广泛接受的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在加拿大指南中,这项检查被推荐于75岁及以下的成年人。然而,许多75岁及以上的个体虽然不在指南的推荐范围内,却持续接受FIT检查。

目的:本研究的目标为探究与FIT筛查阴性的患者相比,75岁及以上FIT筛查阳性患者的预后是否更佳。

设计: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设置:省级数据,来源于2013—2019年间阿尔伯塔省癌症登记处与阿尔伯塔省结直肠癌筛查项目。

患者:本研究纳入的患者队列为2013年11月至2019年11月之间,75岁及以上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与75岁及以上确诊结直肠癌且完成FIT检测的患者。

主要研究结果:FIT筛查阳性患者所占比例、手术干预、住院时间、术后病死率和总生存率。

结果:在2013年11月至2019年11月之间,75岁及以上的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有3586人,FIT筛查阳性有690人(19%)。FIT筛查阳性患者的手术治疗率为筛查阴性患者的3倍(OR=2.83),其总生存获益有36%的优势(HR=0.64)。此结论经过了其他变量的校正,包括年龄、Charlson合并症指数和肿瘤分期。

局限: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设计,无法进行因果推论。

结论:在排除潜在混杂因素后,针对75岁及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FIT筛查与总生存率的提高有明显关联。与FIT未筛查患者相比,FIT筛查患者拥有更早的肿瘤分期、更大的手术干预可能性以及更佳的预后,且这与年龄并无明显关联。这些数据可能提示,应对经过恰当选择的、但在当前指南要求以外的患者进行FIT筛查。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986


影响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完全缓解的临床和分子预测因素

Brandon C. Chapman, Samuel Lai, Tyler Friedrich, Christopher H. Lieu, Marina Moskalenko, Jeffrey Olsen, Whitney Herter, Elisa H. Birnbaum, Martin D. McCarter, Jon D. Vogel

翻译:牟廷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俞旻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审校:池诏丞 吉林省肿瘤医院

背景:直肠癌的全程新辅助治疗可增加病理完全缓解率,并使患者避免手术治疗。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预测全程新辅助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及其肿瘤特征。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数据来源:本研究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指定的大学附属综合性癌症中心进行。

患者:Ⅱ期及III期直肠腺癌患者。

干预措施:全程新辅助治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非手术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完全缓解(包括未手术、保持无瘤状态的临床完全缓解及手术后的病理完全缓解)

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69%为男性,中位年龄54岁,中位癌胚抗原水平为3.0ng/ml,肿瘤距肛门直肠环的中位距离为3cm。其中,38例(37%)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包括18例非手术患者中的15例(83%),保持中位无瘤状态22个月(7~48个月)以及84例手术患者中的23例(27%),达到病理完全缓解。不完全缓解组包括61例初次手术及3例非手术后肿瘤再生的患者。两组间的性别、T分期及肿瘤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龄(中位数49岁 vs. 55岁),癌胚抗原水平正常(71% vs. 41%),临床淋巴结阴性(24% vs. 9%),肿瘤较小(中位数3.9 cm vs. 5.4 cm),及p53(79% vs. 47%)和SMAD4(100% vs. 81%)野生型的患者更可能达到完全缓解(所有P<0.05)。

局限: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

结论:在接受全程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将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及持续临床完全缓解,从而使这些患者免于肿瘤切除手术。肿瘤体积较小、p53SMAD4基因野生型以及临床评估淋巴结阴性是完全缓解的预测因素。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889


年轻结直肠癌患者的胚系肿瘤风险概况:前瞻性通用胚系检测和远程遗传学项目的发现

Y. Nancy You, Julie Moskowitz, George J. Chang, Maureen Mork, Miguel Rodriguez-Bigas, Brian K. Bednarski, Craig Messick, Matthew Tillman, John Skibber, Sa Nguyen, Scott Kopetz, Eduardo Vilar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越来越多50岁以下的患者被诊断为结直肠癌。据报道,在22%的年轻发病病例中存在遗传性肿瘤易感性。胚系风险评估对于个性化肿瘤治疗至关重要。

目的:通过胚系肿瘤风险评估和测评,确定年轻发病患者的胚系肿瘤风险概况。

设计: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设置:本研究于一所三级转诊学术医疗中心进行。

患者: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到外科门诊就诊的新确诊患者接受了标准化治疗,包括通用的胚系肿瘤风险评估。

干预:患者接受了年轻发病相关疾病、基因检测和保险范围的教育,然后接受了遗传咨询(通过远程或面对面遗传咨询)。使用包含47个基因的普通遗传性癌症平台对同意的患者进行检测。

主要结局指标:具有可识别的胚系肿瘤易感性的患者比例。

结果:在5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185例(37%)年龄在50岁或以下(中位数:44岁)。大多数(123例,67%)没有家族史,其中15例患者肿瘤(8.1%)DNA为dMMR。在130例患者(70%)中完成了胚系检测,其余的包括待定(7%)、已故(1%)或拒绝(22%)。在胚系检查完成的25例(130例的19%)患者中发现了致病性胚系突变:12例为错配修复基因突变,13例为其他基因突变;在23例(130例的18%)患者中发现了意义不确定的变异。重要的是,在12%没有家族史的患者中发现了致病性胚系突变(32%,P=0.015),13%的pMMR结直肠癌患者检测出致病性胚系突变(dMMR为71%,P<0.001)。

局限:本研究于一家三级学术机构进行。

结论:本研究中1/5的年轻发病患者具有胚系癌症易感性。据此检出率,结合患者的意愿和接受度以及实施的可行性,支持年轻患者群体接受标准胚系肿瘤风险评估。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925


临床分期为I期的直肠癌患者病理升期的治疗与结局:一项探索性研究

Alisha Lussiez, Samantha J. Rivard, Kamren Hollingsworth, Sherif R.Z. Abdel-Misih, Philip S. Bauer, Katherine A. Hrebinko, Glen C. Balch, Lillias H. Maguire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临床分期为I期的直肠癌术前分期可能无法诊断T3或淋巴结受累。这些出现病理分期升期患者的辅助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确定临床I期直肠癌升期的预测因素,并量化局部和全身复发率。

设计: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设置:本研究使用美国直肠癌联盟的数据进行,该联盟在六个学术医疗中心进行了1 881例直肠癌切除术。

患者:共有94例临床I期直肠癌患者未经术前治疗而行直肠前切除术。

主要结局指标:主要衡量指标是病理分期升级的发生率、复发率(局部和全身)和总生存期。

结果:在94例未经术前治疗而行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I期患者中,23例(24.5%)出现手术病理分期升级,包括6例pT3N0患者,8例pT1-2N+患者和9例pT3N+患者。升期和未升期患者之间的人口学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例升期为T3N0的患者中,无一例接受辅助治疗,无复发病例。在17例升期至N+的患者中,14例(82%)接受了辅助化疗,6例(35%)接受了辅助放化疗。无患者发生局部复发,但4例(24%)出现全身复发,2例(12%)在平均36个月的随访中死于本疾病。在9例pT3N+患者中,尽管9例患者中有8例接受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奥沙利铂辅助治疗,但全身复发率为33%。

局限:本研究样本容量较小,所得出的结论受到一定影响。

结论:1/4的I期直肠癌患者在手术病理检查中出现了T3分期或淋巴结累及。尽管接受了辅助治疗,但隐匿性淋巴结受累可能与更差的结局有关。全身性复发比局部复发更常见。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885



MMR蛋白缺失、高甲基化沉默、全身性和双等位体细胞MMR基因致病性突变而导致错配修复缺失的结肠癌特征

Ajaratu Keshinro, Karuna Ganesh, Chad Vanderbilt, Canan Firat, Jin K. Kim, Chin-Tung Chen, Rona Yaeger, Neil H. Segal, Mithat Gonen, Jinru Shia, Zsofia K. Stadler, Martin R. Weiser

翻译:徐海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樊文彬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错配修复缺失的结肠癌具有异质性。鉴别全身性突变、体细胞基因突变和基因沉默对监测和遗传咨询很重要。

目的:确定错配修复缺失的潜在机制对MSI-H结肠癌分子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

设计:回顾性分析。

设置:综合癌症中心。

患者:I、II或III期的MSI-H结肠癌患者。

干预:根治性手术切除。

主要结局指标:MLH1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双等位基因失活、全身性致病性突变和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

结果:157例肿瘤均进行了完整的基因分析:其中66%有MLH1启动子的高甲基化、18%有全身致病性突变(林奇综合征)、11%有体细胞错配修复(MMR)基因的双等位基因致病性突变、6%的MSI-H无法解释。错配修复缺失的情况如下:MLH1PMS2(-)占79%;MSH2MSH6(-)占10%;MSH6(-)占3%;PMS2(-)占2%;其他的缺失占2%;2%无缺失。MLH1PMS2缺失的肿瘤突变负荷最低。MSH6缺失的肿瘤淋巴细胞浸润水平最低、MSI标记物评分最低、移码突变最少。与双等位基因失活的患者相比,MLH1启动子高甲基化多见于老年、女性和右半结肠病变的患者。二次打击在双等位基因失活和林奇综合征的患者中最常见。

局限:潜在选择偏倚、部分患者数据缺失,以及部分亚组样本量相对较小。

结论:微卫星不稳定的病因决定了错配修复缺失结肠癌的临床特征,缺失的错配修复蛋白决定其分子特征。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984 。 




炎性肠病摘要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bstracts


经腹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翻修术:适应证是否决定结局?

Amandeep Pooni, Mantaj S. Brar, Erin Kennedy, Zane Cohen, Helen MacRae, Anthony de Buck van Overstraeten

翻译:李悠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竺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失败后,部分患者适合进行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翻修术。目前描述翻修后的长期结局和翻修失败的预测因素的证据有限。这提示,在患者选择和为患者提供建议方面存在重要的知识缺口。

目的:确定经腹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翻修后的IPAA储袋的长期生存结局,并确定与翻修失败相关的术前临床因素。

设计:这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设置:本研究是在一家三级转诊中心进行的。

患者:1982年至2017年期间因储袋失败而接受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翻修术的所有患者。

干预:经腹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翻修术。

主要结局指标: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翻修术后的储袋失败,定义为切除储袋或永久性储袋转流术。

结果:共纳入159例患者(64.2%为女性),翻修时的中位年龄为36岁(IQR:28.5~46.5)。80%患者的初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翻修术最常见的适应证是吻合口漏或盆腔脓毒血症,占队列的41%,其次是储袋阴道瘘(22.2%)、机械因素(20.4%)和储袋功能不佳(14.6%)。在研究期间,56例(35.2%)经历了储袋失败,3年、5年和10年的储袋存活率分别为82.3%(95%CI:75.5%~87.5%)、77.2%(95%CI:69.8%~83.0%)和70.6%(95%CI:62.6%~77.2%)。与机械因素相比,储袋失败与盆腔感染(HR=4.25,95%CI:1.50~12.0)和储袋阴道瘘(HR=4.37,95%CI:1.47~12.99)显著相关。翻修失败与之前做过翻修、重做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建立新储袋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局限:这项研究受到其回顾性设计的限制。

结论:可以在病源充足的中心进行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翻修术,并获得良好的远期结局。在向患者提供关于手术失败风险的建议时,应将翻修的适应证纳入考虑范畴。今后需要更多关于翻修前风险分层因素的相关研究。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966


1990—2019年亚洲五国炎性肠病负担和趋势:与美英两国比较的一项研究

Wan-Jie Gu, Fei-Long Ning, Hao-Ran Jin, Zhe-Ming Zhao, Jun Lyu, Jun-Peng Pei, Shi-Yi Cao, Yong-Ji Zeng, Masanobu Abe, Kazuhiro Nishiyama, Chun-Dong Zhang

翻译:梅祖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审校:吴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炎性肠病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很大的差异。

目的:研究亚洲五个国家以及美国和英国炎性肠病的负担和趋势。

设计:横断面研究。

设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

患者:炎性肠病患者。

主要结局指标:炎性肠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率。

结果:从1990—2019年,世界范围内炎性肠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美国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在1990—2000年呈下降趋势,2000—2019年呈逐渐上升趋势;英国、蒙古和中国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在1990—2019年呈逐渐上升趋势;朝鲜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在1990—1995年呈下降趋势,1990—2019年呈逐渐上升趋势。韩国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在1995年之前呈上升趋势,到2015年显著下降,然后在2015—2019年稳定下降。美国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在2007年之前呈上升趋势,然后在2007—2019年逐渐下降,而英国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在2010年之前呈上升趋势,在2010—2019年呈下降趋势。1990年至2019年,中国、蒙古、朝鲜和日本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逐渐下降趋势。过去10年,美国和英国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上述五个亚洲国家。这7个国家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高峰出现在20~60岁人群中。所有7个国家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特别是年龄≥70岁的人,占死亡人数的大多数。

局限:来自不同国家的数据,质量和准确性不同。

结论:在过去的30年里,5个亚洲国家及美国和英国之间的炎性肠病负担和趋势有较大差异。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公共决策和分配适当的资源。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996




良性疾病摘要 Benign Disease Abstract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远端结肠运动亢进和恢复模式:高分辨率测压研究

Cameron I. Wells, James A. Penfold, Nira Paskaranandavadivel, David Rowbotham, Peng Du, Sean Seo, Armen Gharibans, Ian P. Bissett, Greg O’Grady

翻译:张正国 徐州市中心医院

审校:许晨 天津市人民医院,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术后肠梗阻会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然而,我们对这种潜在的结肠动力学异常仍然知之甚少。最近的高分辨率测压研究表明,术后远端结肠变得亢进,并伴有循环运动模式,但在术后16小时后没有追踪到这种运动。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测压法评估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前4天内远端结肠的运动功能。

设计:这是一项使用分辨率为1cm的36传感器导管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高分辨率结肠测压的观察性研究。

设置:一个三级转诊医院。

患者:接受择期腹腔镜或开放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成年患者。

主要结局指标:根据已发表的分类系统对围手术期远端结肠运动模式的发生进行定义。肠道恢复的临床指标包括第一次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和术后肠梗阻延长时间。

结果:对7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测压记录。术中出现亢进的循环运动模式,于术后12小时达到高峰,占记录的(81.8±3.9)%。前4天记录逐渐恢复正常,达(19.0±4.4)%(P=0.002)。在这种活动亢进消退之前,没有患者出现肠蠕动。术后早期记录中未出现高振幅推进性收缩运动,其复现与排便相关。1例延长性肠梗阻患者左半结肠出现重复性0.5~1次/分钟的异常高振幅活动。

局限:检测手段侵入性使这项研究仅限于小样本量。

结论:在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远端结肠的循环运动模式明显亢进,并在术后前4天逐渐消退。高振幅传播序列被手术抑制,并逐渐恢复。在这些变化消失之前,肠道功能可能无法恢复。其他异常的重复性亢进模式可导致肠梗阻时间进一步延长。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967




盆底疾病摘要 Pelvic Floor Abstract


气体失禁和大便失禁:一项病例对照研究

Rose Q. Trieu, Yoav Mazor, Gillian Prott, Michael P. Jones, John E. Kellow, Margaret Schnitzler, Allison Malcolm

翻译:鲜振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审校:姚一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即使在没有大便失禁的情况下,气体失禁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单纯气体失禁是真性大便失禁范畴的一部分,或者是具有不同病理生理因素的单独情况尚不清楚。

目的:评价重度单独气体失禁女性的临床特征和肛肠生理,分别与有大便失禁和无症状健康女性进行比较。

设计:这是一项前瞻性收集数据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设置:参与者的数据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三级神经胃肠病学单位。

患者:分析了34例严重气体失禁患者、127例大便失禁和44例健康女性的数据。

主要结局指标:主要结果是三组之间的临床(包括人口统计学、产科和症状变量),以及生理差异。

结果:与大便失禁患者相比,气体失禁患者年龄明显较轻(平均39岁 vs. 63岁,P=0.0001),出现症状的病程较短(P=0.0001),便质更硬(P=0.02)。有气体失禁的患者有不良的产科病史和肛门直肠生理功能受损(运动和感觉,特别是直肠敏感性),但程度比大便失禁患者要轻。

局限: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回顾性研究设计和样本量较少。

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气体失禁患者的肛门直肠生理功能受损,但受损程度低于大便失禁患者,这提示气体失禁可能是大便失禁的前兆的可能性。由于临床和生理表现与健康对照不同(包括内脏超敏反应的存在),单独的气体失禁应被视为一个特有的临床具体问题(像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一样),或可能是失禁疾病范畴的一部分,而不是纯粹的正常现象。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4946




结局摘要 Outcomes Abstract


使用多学科流程进行直肠尿道瘘修复的结果:干预前后的准实验研究

Joshua P. Hayden, William R. Boysen, Urszula Kowalik, Brian M. Inouye, John Migaly, Christopher R. Mantyh, Detlev Erdmann, Andrew C. Peterson

翻译:蒋  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陈文平 西安大兴医院,何思祺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背景:直肠尿道瘘是前列腺手术、盆腔放疗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存在多种手术修复方法,但成功率差异很大。

目的:介绍本机构治疗直肠尿道瘘的多学科流程及其结果。

设计:这是一项回顾性、干预前后的准实验设计,比较了实施多学科诊治流程实施前后的瘘管愈合率及尿路和粪便转流的逆转率。

设置:纳入2002—2019年间因直肠尿道瘘就诊于杜克大学的所有患者。

患者:79例接受直肠尿道瘘治疗的患者:流程实施前36例,流程实施后43例。

干预:我们的多学科修复流程于2012年实施。瘘管长度<2cm且无放疗病史的患者接受York-Mason修补术,而瘘管长度在23cm或有盆腔放疗病史的患者接受股薄肌皮瓣移植重建会阴修补术。无法修复瘘管(长度>3cm或冰冻骨盆)的患者则接受盆腔脏器切除术。流程推荐,在修复之前所有患者进行尿路和粪便的转流。

主要结局指标:两个主要结局指标分别是直肠尿道瘘的影像学和临床愈合率,以及尿路和粪便转流的逆转率。

结果:不同分组实施干预前后的瘘管愈合率均有所改善(93.1% vs. 71.9%,P=0.04)。整体队列中,干预前与干预后瘘管愈合的相对风险比为0.77(0.61~0.98,P=0.04)。18例患者(22.8%)因无法修复瘘管而接受盆腔脏器切除术,因此未纳入主要结局指标。

局限:回顾性研究、流程对患者的选择可能带来选择性偏差以及样本量小。

结论:多学科修复流程的实施提高了直肠尿道瘘修复的成功率,及转流术的逆转率。选择合适患者和多学科参与对此至关重要。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955




社会经济学摘要 Socioeconomic Abstract


结直肠择期手术的成本驱动因素: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Stephen E. Ranney, Adam J. Atherly, Peter A. Cataldo

翻译:黄鉴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校:卢丹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结直肠手术费用昂贵。将并发症作为经济成本驱动因素的研究较少,也几乎没有证据比较结直肠手术的多个成本驱动因素,以确定降低总费用最有效的方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手术技术、加速康复方案的运用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对择期结直肠手术住院总费用的影响。

设计:采用2011—2018年的数据进行了回顾性队列分析。主要终点是平均住院费用。比较了以下患者之间的成本:接受微创或开放手术,是否运用加速康复方案,以及有并发症与非并发症。

数据来源:通过医院的财务和会计数据库以及电子病历获取数据。

设置:该项研究是在美国东北部的一所大学附属教学医院进行的。

患者:纳入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

主要结局指标: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是每次住院的平均费用,基于治疗期间的总住院费。

结果:共有1 03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总住院的平均费用为19,801美元。多因素分析表明,加速康复方案大大降低了6 392美元的治疗成本(P=0.001),而并发症使住院的成本增加了16 780美元(P<0.001)。当并发症发生时,加速康复方案将成本降低了17 963美元(P=0.010)。

局限:这是一项在单一机构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具有其内在局限性,包括混杂和选择偏倚。

结论:对于择期结直肠手术患者,当并发症发生,患者成本显著增加。避免并发症应该是降低成本的首要任务,而加速康复方案可显著降低成本。外科医生应将未来的研究工作重心放在优化方案和流程上,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并降低与选择性结直肠住院相关的成本。视频摘要 http://links.lww.com/DCR/B430.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传播。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不对汪建平教授团队的译文负责。英文原文是唯一的正式文本,译文应完全忠于英文原文。如果对译文的准确性存疑,请参考英文原文。

Copyright ©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 Rectal Surgeons, Inc.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is prohibited. Disclaimer: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lations provided by Dr. Wang and his colleagues.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ublished content is the only official tex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is subject in all respects to the official text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 If there are any concerns or issues regarding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s or information presented with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se articles, please refer back to the official English-language version.

最后编辑于 2023-04-10 · 浏览 1161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