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何复东鼻炎治验方:何氏鼻炎方

心血管内科医师 · 发布于 2023-03-03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1511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5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组成】麻黄15g,附子9g(先煎),细辛9g,白芷15g,苍耳子9g,辛夷9g,生地黄30g,赤芍30g,乌梅30g,蝉蜕15g,地龙15g。

【功能】温阳解表,祛风通窍。

【主治】主治鼻鼽,证属阳虚外感者。鼻鼽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症见:鼻塞流涕、咽痒声嘶、喷嚏频作、畏寒倦卧,遇寒及花粉、油漆、油烟等刺激者加重。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用法】上药加水500mL,煎取200mL;再加水400mL,煎取200mL。共取400mL,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3天为1个疗程。

【方解】虚寒型鼻鼽多由于脏腑虚弱,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所致。阳气亏虚于内,气虚卫表不固,这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的太少两感证相符合,并且鼻鼽患者遇冷时症状明显与太阳经密切相关。太阳主开,统摄营卫,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大表,其功能固护于外,风寒在表,太阳经受寒,必导致肺气失宣等症状,肺位居上焦,为五脏之华盖,肺失宣发,正邪交争故出现鼻鼽症状。治疗方法应以温经解表、祛风通窍为主。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基础上化裁使用。素体阳虚,恶寒剧甚,倦卧多眠,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象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气外感,表里俱寒之证。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辛夷、苍耳子均归肺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细辛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助附子温里,共为佐药。生地黄、赤芍凉血活血,乌梅酸涩收敛,蝉蜕祛风止痒,地龙通络并用引经之功。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两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启鼻窍之功。

加减运用:黄涕,加黄芩15g,黄连15g,知母15g,山栀子15g;鼻流清涕,加桂枝15g,干姜10g,五味子30g;清涕不止,加益智仁15g,山药15g。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及风热犯表之证不宜使用。

验案举例:患者,女,32岁。2015年3月26日就诊。阵发性喷嚏,鼻痒,流清鼻涕3年余。平素鼻痒,阵发性喷嚏反复发作,并伴有清水样鼻涕,每日晨起及遇冷风,或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鼻塞,通气差。平素畏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检查:鼻黏膜充血,双下鼻甲肿胀。辨证属肺气虚寒型。给予何氏鼻炎方:麻黄15g,附子9g(先煎),细辛9g,白芷15g,苍耳子9g,辛夷9g,生地黄30g,赤芍30g,乌梅30g,蝉蜕15g,地龙15g,紫草15g,墨旱莲15g,甘草30g。7剂,日1剂。1周后二诊,症状明显减轻,继服两周后检查,鼻黏膜色泽恢复正常,双下鼻甲形态大小正常。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何复东五十年临证高效验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严兴海 杨宇玲 刘美主编)。

鼻炎 (17)
鼻鼽 (1)
慢性鼻炎 (6)
过敏性鼻炎 (46)
声嘶 (46)
普通感冒 (81)
表证 (1)
鼻塞 (69)
3 28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