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每日一文】婴儿期喂养方式影响学龄儿童总体脂及器官脂肪指数

晚年诸多不良健康后果,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与儿童期超重和肥胖相关。与BMI相比,即便在考虑了BMI或腰围之后,腹腔脏器脂肪与代谢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更强。更具体地讲,过量的肝脏脂肪和心包脂肪增加了成人心脏代谢风险。已有研究发现,婴儿时期母乳喂养似乎能降低后期的超重风险。
以往研究发现,较长时间的母乳喂养能降低儿童期肥胖的风险,但婴儿喂养方式对学龄期儿童特定器官脂肪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近期,《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引入固体食物的年龄与10岁时总体脂、内脏器官脂肪指数的关联。同时,研究还评估了基于家庭的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否能解释这些关联。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4444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这些儿童在婴儿期的喂养信息(包括是否母乳喂养和停止母乳喂养的时间,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引入固体食物的时间),以及母亲生活方式(包括孕妇年龄、孕前BMI、教育水平、吸烟史、饮酒史及孕期叶酸服用情况)等信息。通过身高体重,研究人员计算了10岁时的BMI;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定了脂肪指数和非脂肪指数;运用MRI在2646名儿童亚组中测定了内脏脂肪指数、心包脂肪指数和肝脏脂肪含量。研究计算了研究人群测量值的SD分数[SDS;(观测值-平均值)/SD],以比较不同测量结果的效应值。基于测量结果的SDS值,研究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评价了母乳喂养、母乳持续时间、纯母乳、引入固体食物的年龄,与10岁时BMI、脂肪指数、非脂肪组织指数、内脏脂肪指数、肝脏脂肪分数和心包脂肪指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92.5%(n=4111)的儿童进行过母乳喂养,在这些儿童中,23.4%纯母乳至4个月。相较于不进行随访(未收集到婴儿随访信息)的母亲,有婴儿喂养信息和脂肪测量信息的母亲,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更低的孕前BMI。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之后,婴儿喂养方式与10岁时总体脂、内脏器官脂肪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除心包脂肪指数外)。在进一步调整基于家庭的社会人口学统计数据、母亲生活方式和儿童时期相关因素后,只有较短的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前四个月非纯母乳喂养,与较低的非脂肪组织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在全面校正后,这些相关性都变得不显著。在所有潜在的混杂因素中,基于家庭的社会人口学因素似乎最能解释婴儿喂养和总体脂之间的联系,其中最大的混杂因素是母亲的教育。
综上所述,任何母乳喂养、母乳持续时间、纯母乳、引入固体食物的年龄,与10岁时总体脂、内脏器官脂肪之间的相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基于家庭的社会人口学因素。
参考文献
Suzanne Vogelezang, Susana Santos, Eline M van der Beek, et al. Infant breastfeeding and childhood general, visceral, liver, and pericardial fat measures asses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m J Clin Nutr 2018;108:1–8.
【往期阅读推荐】

最后编辑于 2023-02-09 · 浏览 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