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奖】您认为家长在辅食添加上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自2016版婴幼儿膳食指南推出以后,专业人员包括营养、儿科医生和儿保医生等,都对婴幼儿喂养普及的接受度非常高,但在和家属进行宣教的过程中,通常会遇见一些辅食添加的问题和误区。您认为在家长辅食添加上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答案公布时间为1月31日,欢迎大家投票互动,本期答案可选择多个选项。
不仅仅局限于家长,部分医护人员在有关7-24月龄婴幼儿喂养的宣教中也会遇到一些疑问。那么,在临床中,您面临过哪些有关婴幼儿喂养的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届时会抽取1名幸运的互动用户赠送5个丁当。
恭喜@ben跑de猫 成为本期互动幸运用户~
后续纽迪希亚ELN将有更多的精品文章课程和福利活动,期待大家再次参与喔!
----------------------------------------------------------------------------------------------------------------------------
答案已公布
接下来给您带来一篇专家笔谈,由盛晓阳教授围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的“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分享了新版婴幼儿喂养指南制定中的思考和强调内容,并回答了7-24月龄宝宝有关辅食添加和生长发育状况的问题,对医护人员常见的婴幼儿喂养问题和误区进行了阐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2022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一个体系,主要契合的是2岁以上大人群的膳食营养原则,而2岁以下的宝宝与一般大人群完全无共通性。因此,需要对该特殊人群制定完全独立的膳食指南。针对2岁以下不同阶段的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的喂养问题,我们邀请了编写该指南的四位营养和儿科学专家进行了分享,共计四期内容。
本期专家笔谈中,盛晓阳教授围绕“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分享了新版婴幼儿喂养指南制定中的思考和强调内容,并回答了7-24月龄宝宝有关辅食添加和生长发育状况的问题,对医护人员常见的婴幼儿喂养问题和误区进行了阐述。
「7-24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指南」2022版 VS 2016版

一、编写新指南时,我们有哪些思考和强调?
▶1.本次指南修订为我们获得了更多过敏方面的研究证据。对于过敏严重、已经使用了氨基酸或深度水解配方的宝宝,建议提前到4-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只需少量添加辅食,3-5天便可了解宝宝对该食物的反应,从而根据食物激发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来诊断是否存在牛奶蛋白过敏。提倡提前引入辅食,是为了在频繁的辅食调整和较长的添加周期中,尽早确定宝宝的辅食选择。
对于正常或轻度过敏的宝宝,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必须添加辅食。因为母乳中含有牛奶蛋白成分,宝宝通过母乳喂养已经接触了过敏源,建立了一定免疫耐受基础。因此,可以建议妈妈在宝宝4月龄后把忌口的食物逐渐添加回来,通过母亲预处理的方式来观察宝宝的适应程度。
▶2.强调了动物性食物作为辅食添加。因为之前医学界存在关于宝宝对鸡蛋等食物过敏的忧虑。所以对于是否将动物性食物作为宝宝辅食,专家意见难以统一,因此在2016年的膳食指南中并没有突出动物性食物添加,而以米粉添加作为第一位推荐。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提出引入动物性辅食,家长会担心如何制作肉泥以及宝宝是否无法消化等问题。这其实都属于消费者的认知误区,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很难一步到位。
经过5年研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宝宝普遍缺乏营养素的现状分析,专家认为:动物性食物中含有高浓度且易吸收的铁、锌、维生素A,能提供丰富的能量,能够组成合理且优质的蛋白质,因此建议将动物性食物作为婴儿辅食进行添加。随着越来越多关于“肉类添加为宝宝带来广泛益处”的宣教,大众对此观点也逐渐接受,此次指南建议的提出也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另外,此次修订特别注明了可添加我国特有的“肝泥”作为辅食,这不同于国外指南,而是更多地考虑到我国的饮食习惯问题。在添加首个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时可考虑蛋黄,蛋黄中铁含量高于青菜米粉,制作难度低于肉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趣的是,国内对辅食的选择会根据成分不同进行分类,如鸡蛋会分为蛋黄和蛋白,而国外则根据加工方法和食物状态分为煮熟鸡蛋、煎的半生的鸡蛋和生鸡蛋等。
▶3.此番指南修订仍然主要针对正常足月儿,由于缺乏早产儿相关研究证据,指南对于早产儿的辅食添加并没有涉及。
二、在辅食添加上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1.家长对奶过分迷信,表现在宝宝一岁以内过分摄入奶,辅食阶段也以奶为主。目前部分家长存在“宝宝长得瘦小,不应增加辅食而应多喝奶”的行为观念。实际上,奶摄入过量反而会导致宝宝偏瘦,因为如果奶摄入过量,辅食摄入量则相对减少,会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全,长得慢。指南推荐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主要是为了宝宝摄入优质的营养,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以及减少超重肥胖,但如果宝宝在4个月时体重停滞,就应该考虑添加辅食。不过这种个性化问题不能写入指南,会带来普遍提前添加辅食的风险。
在一岁后,宝宝由辅食所提供的能量占全天总能量的2/3,奶制品摄入占1/3,蛋白质含量仍然主要来源于奶制品。如果1-3岁的宝宝蛋白质摄入量超标,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奶摄入过量。
▶2.医务人员和相关平台对动物性食物添加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强。米粉、菜泥、果泥一直是老百姓比较容易接受的辅食,因为WHO的建议,大多平台也停留在对根茎类辅食添加的宣传。相较于这几种辅食,动物性食物因为存在过敏风险、自制困难以及缺乏商业化加工产品等阻碍而容易被忽视。
▶3.家长对于添加辅食过于谨慎和担心。家长通常不敢逐渐加入稠厚,颗粒,半固体食物,部分宝宝1岁后仍然不敢吃米饭,摄入的还是打碎的食物或粥,这往往会导致宝宝出现咀嚼问题。一般而言,辅食添加从6个月开始,最初的辅食质地是不算稀的泥糊状,之后只要宝宝可以接受就可以不断提升厚实度,到10个月时需要尝试小颗粒、块状食物,避免未来出现吞咽困难。到1周岁时,宝宝会模仿成人行为,因此宝宝要和家庭共同进食,尝试家庭食物(在既往指南中曾经强调辅食单独制作、单独进食,这一点新指南也做了改变)。
相对的,国际上存在一个关于辅食添加的流行观念——“baby lead”,是指等宝宝饿了后摆上各种家庭食物和婴儿专用食物,让宝宝自己选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宝宝只要能顺利进行食物吞咽就不会导致消化问题。
另外,社会上对于宝宝盐摄入过量的问题也过于担心,普遍认为1岁以上的宝宝也不需要放盐。实际上,家庭食物的盐量如果符合成人标准,对宝宝也是合适的,因为宝宝只会摄入一部分成人食物,另外会摄入三分之一的奶量。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与宝宝同食也有助于监督自己饮食的健康清淡。
总之,辅食添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宝宝学会吃成人的饭。
▶4.仍然要强调“辅食不能少油”。不过对于动物性食物摄入足量的宝宝,油量也应当是足够的。
▶5.企业在辅食添加中的缺位。目前,由于市场对于原料的检测和成品质量的控制非常严格,适合宝宝的辅食产品仍然缺乏,特别是动物性辅食种类少、价格高,家长自己制备也比较困难。另外,国家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也意味着辅食需要自制,无法依赖于婴儿产品。例如肝,本身含有丰富的铁、锌、维生素A,但做成了婴儿食品肝粉后,受限于国标营养素要求,特定食物也就丧失了其自身的特性。
三、7-24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问题
▶1.关于生长指标:在宝宝7-24月龄时,身长和体重增长的匀称度是重点观察的指标(头围属于0-6个月内的重点观察指标),医护人员和家长可以对比WHO的生长曲线斜率,了解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营养摄入问题。
▶2.关于宝宝可能在7-24月内出现生长发育一过性减缓的“剪刀差”:目前,宝宝生长发育的“剪刀差”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宝宝的出生体重一直偏高,前6个月的生长速率可能受家长过度喂养影响,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而在对比我国李辉团队制定的生长曲线后发现,我国6月龄后宝宝的身长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这主要受缺锌影响,而缺锌也和动物性食物缺乏有关。锌主要和蛋白质结合,相较于植物性食物,牛肉猪肉中锌的含量和被吸收率更高。
除此之外,身长也与优质蛋白质的摄入相关,多喝奶有益于身高增长,这涉及到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素的共同作用。还要注意的是,补钙只能促进骨骼的强健,不能促进身高增长。
▶3.关于喂养方式和肥胖:目前,关于辅食喂养,家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妈妈只是口头指导者,掌控宝宝“吃什么”和“怎么吃”;而执行者是爷爷奶奶或保姆,通常只能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制作,这就可能导致宝宝的饮食习惯培养出现问题,比如发达地区的宝宝可能表现为肥胖。另外,也有部分宝宝习惯于被家长喂饭,宝宝没有自由选择食物的余地,没有体会过饿肚子的情况,于是丧失进食乐趣、不好好吃饭,最终养成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会引发肥胖。
关于母乳喂养,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即使是在家里,母亲因为想了解自己的喂奶量,很少母乳亲喂。近来研究表明,受睡眠周期影响,早晚的母乳质量不一样;母乳瓶喂和亲喂摄入的菌群和成分也不一样;除此之外,在母乳喂养宝宝中,瓶喂宝宝的肥胖率更高,而亲喂才能控制孩子体重,所以要加强对坚持母乳亲喂的宣传。最后,只有尽量长时间的母乳喂养(亲喂),加上合适的辅食添加,防止过度喂养,才有助于预防宝宝肥胖。
四、医生对7-24月龄婴幼儿喂养的问题和误区
自2016版婴幼儿膳食指南推出以后,专业人员包括营养、儿科医生和儿保医生等,都对婴幼儿喂养普及的接受度非常高,但同时,医护人员也会面临一些辅食添加的问题和误区。
比如,大部分医生不理解具体食物能代表多少能量和营养,需要专家进行数据的计算换算。比如在建议宝宝每日摄入1个鸡蛋、25-75g的肉禽鱼时,很多医生和家长怀疑宝宝是否能吃得下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能量换算,例如1个鸡蛋可提供72千卡能量,相当于100ml的奶;而50克瘦肉仅含50-60千卡,还不如100ml奶所含能量。除此之外,大众普遍认为“好消化”的米粉能量密度往往不够,因此在冲调米粉时建议用奶冲兑,才能保证足够的能量密度。
【往期阅读推荐】
【答案已公布】与2016版相比,您认为新版膳食指南有哪些变化?

最后编辑于 2023-03-06 · 浏览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