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奖】您认为学龄前儿童需要强调的营养需求有哪些?

2-6岁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可以称之为“小大人”,该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营养需求量较大。那么,您认为学龄前儿童需要强调的营养需求有哪些?
答案公布时间为2月7日,欢迎大家投票互动。本期答案可选择多个选项。
一般而言,从消化系统、代谢功能等生理方面看,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了接受日常家庭膳食的能力,普通的家庭膳食摄入可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但是,与成年人相比,学龄前儿童的消化和咀嚼功能尚不完善,这决定着他们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什么食物都可以吃。那么,您认为学龄前儿童在食物的制备、烹调方式以及食物选择等饮食营养方面,还需要哪些特别的考虑和指导?请在评论区留言,届时会抽取1名幸运的互动用户赠送5个丁当。
恭喜@Tin753 成为本期互动幸运用户~
后续纽迪希亚ELN将有更多的精品文章课程和福利活动,期待大家再次参与喔!
----------------------------------------------------------------------------------------------------------------------------
答案已公布
接下来给您带来一篇专家笔谈,由曾果教授分享了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的思考和强调内容,回答了为何要给予学龄前儿童特别饮食指导的问题,指出了目前学龄前儿童膳食营养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2022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一个体系,主要契合的是2岁以上大人群的膳食营养原则,而2岁以下宝宝与一般大人群完全无共通性,需要对该特殊人群制定完全独立的膳食指南;2-5岁学龄前儿童也有其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特殊性。针对2岁以下不同阶段的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的喂养问题,我们邀请了编写该指南的四位营养和儿科学专家进行了分享,共计四期内容。
本期专家笔谈,曾果教授分享了修订“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的思考和强调内容,回答了为何要给予学龄前儿童特别饮食指导的问题,指出了目前学龄前儿童膳食营养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建议。
一、从生理和心理角度看,学龄前儿童需要特别给予膳食指导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是生长发育和功能逐渐成熟的过程。其中2-6岁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可以称之为“小大人”,该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仍然较快,营养需求量较大。一般而言,从消化系统、代谢功能等生理方面看,他们已经具备了接受日常家庭膳食的能力,普通的家庭膳食摄入可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但是,与成年人相比学龄前儿童的消化和咀嚼功能尚不完善,这决定着他们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因此,在食物的制备、烹调方式以及食物选择上还需要特别的考虑和指导。
除此之外,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感知觉和身体协调性都是飞速发展的。学龄前期是整个人生中第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时期,大脑对于新事物的好奇、求知欲的旺盛、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在这个阶段尤为明显。儿童会表现出突出的独立性、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对食物的选择也会有自己的主见,处于第一个“逆反期”。在这个阶段,良好饮食行为的培养会影响儿童一生的食物选择、食物喜好、膳食合理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建立。
因此,要利用好学龄前这一关键时期,在饮食行为方面给予正确的规训和引导,若是不管不顾或纵容,则可能导致儿童偏食、挑食等不良后果,引发健康隐患。例如从小饮食重口味、嗜甜的儿童,近远期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就会增加,因此需要有意识的从小培养儿童淡口味、少糖的饮食习惯。
总而言之,对学龄前儿童特别给予膳食指导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该阶段儿童获得均衡的营养,满足近期正常的生长发育需求,另一方面是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二、指南修订的宗旨和核心调整
我们为何要制定膳食指南?一是基于学龄前儿童的食物、营养素摄入和饮食行为与健康结局、营养状况之间关系的循证证据,不断深入分析该阶段儿童营养需求特点,从而指导该阶段儿童更加合理的膳食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二是针对当前学龄前儿童普遍存在的营养健康问题和饮食行为问题,在原有膳食指南基本原则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补充合理膳食建议,以科学指导这个阶段儿童“该怎么吃”。该膳食指南还同时提供了一个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分别针对2-3岁,4-5岁儿童不同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给出明确的每日各类食物建议量。
强调食物多样化
膳食指南是以食物为基础,旨在满足该群体的营养需求,并预防可能出现的营养健康问题(包括营养缺乏或不足和营养过剩或不平衡)。目前的全国和区域性营养调查证据显示,我国2-6岁儿童在“食物多样化”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儿童食物选择单一,不能获得全面的铁、锌、钙、维生素等营养素,均可能导致营养缺乏。而在全球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推荐中,食物多样化都是首要强调的内容,只有做到食物多样化,才能让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均衡以及足量的营养。
要实现儿童食物多样化,首先家长要在饮食上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儿童进食多样化食物。
此外,托幼机构是培养儿童食物多样化的重要场所,一般而言,幼儿园的膳食安排是3次正餐加2次加餐,这样儿童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食物。在尝试新食物的时候,幼儿园中的儿童在群体、同伴的陪伴下也相对更容易接受。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模式,如日本、法国、美国的幼儿园经常让学龄前儿童参加与食物相关的各种活动,例如在进餐前和进餐中给儿童讲解相关食物的特点和健康益处,让儿童了解食物与身体、大脑发育之间的关联,形成一种“食物是我们的好朋友”的认知,从而让儿童对不同食物都产生兴趣并乐于接受。
总之,家庭和托幼机构应共同携手为学龄前儿童提供良好的食物多样化环境。
强调奶制品摄入
在学龄前期,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的发育)对钙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此次指南中也强调了奶类的足量摄入。对儿童而言,奶类是钙摄入的最佳食物来源,不仅含钙高,吸收利用率也很高,同时也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指南建议学龄前儿童应“天天饮奶”,并进一步提高了奶类推荐摄入量为350-500ml/天。
要强调的是,选择健康的奶制品非常重要。目前,市场上的奶制品种类繁多,需要特别指导家长和托幼机构进行分辨。其中,乳饮料严格来说不是奶制品,它的含奶量很低,其他成分如糖、风味添加剂等也对儿童健康不利。市场上的一些酸奶产品也存在含糖量过高,能量高的问题,容易增加儿童血糖升高和龋齿风险。对于奶制品,学龄前儿童可选择的范围很大,无论是鲜奶、奶粉、液态奶,还是含糖量低的酸奶和奶酪,只要是合格的奶及奶制品都是儿童很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涌现出多种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调制乳粉或加强奶粉产品,儿童是否需要刻意选择呢?总体而言,对于满24月龄后的健康儿童,通过均衡丰富的家庭膳食即可满足正常的营养需求,奶类只是构成其全天膳食的重要组成之一。因此,不推荐刻意追求某种强化营养的方式,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家庭膳食单调或对于营养缺乏的儿童群体,可考虑选用强化奶制品进行营养干预。
强调经常户外活动
近期全国营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D缺乏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倡导儿童要经常参加户外活动,最好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达到120分钟。
强调食育的重要性
最后,指南强调了培养良好饮食行为,也就是食育的重要性。在儿童快速生长发育的同时,要注重心理发育、心智发展和性格培养,要给儿童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了解、感知和参加与食物相关的活动,让儿童对食物有概念,从而更容易接受、喜爱多样化的食物。
总而言之,2022年版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推荐的基本原则多数是与2016版一致的,并在2016版指南基础上结合我国学龄前儿童目前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和饮食缺陷,增加了一些强调内容,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促进改善。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的应用推广和真正落地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儿科学、儿童保健和儿童营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托幼机构儿童膳食质量、贫困地区儿童饮奶状况以及儿童饮食相关人员的营养素养等方面调查研究,为制定我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同时营养学者、医务人员要和家长、托幼机构联手,设计行之有效的宣传材料和食育活动,多方齐头并进,真正把膳食指南原则落到实处。
【往期阅读推荐】

最后编辑于 2023-03-06 · 浏览 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