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读: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 角膜散光的变化对比
角膜塑形镜停戴时间足够长,角膜还没有恢复到基线水平,相信这种现象大家经常会碰到,此时我们评估相差0.25D之内可判断基本恢复,这类问题发生在临床观察中通常有这样的特点:角膜平坦子午线曲率比基线更平,角膜散光增加,角膜形态发生改变。那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镜片设计不同,停戴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呢?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与哪些因素相关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读文献找答案吧。
文献:《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对比》
笔者:杨必,彭益鸿,何元浩,马薇,刘陇黔
目的
比较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探讨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月-2021 年 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隐形眼镜门诊验配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长期配戴 2 种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且停戴镜片1个月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差异,并分析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论:
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停戴 1个月后,角膜平K值变平,角膜陡K值不变,角膜散光增加,球面和环曲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无差异。角膜散光的变化与患者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有关,年龄越小,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增加越显著。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 156 例,其中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 组 76 例(76 只眼),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 80 例(80 只眼)。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近视屈 光度、戴镜总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基线角膜平K值、基线角 膜陡K值、基线角膜散光量、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组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后,与基线值相 比,角膜平K值均变得更平坦(P<0.001),角膜陡 K 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值均增加(P<0.001)。球面设计组与环曲面设计组的角膜平K值变化量、角膜陡K值变化量、角膜散光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分析结果显示,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与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有关(P<0.05);而与组别、性别、近视度数、基线角膜平K值、基线角膜散光量无关(P>0.05)。其中年龄与停戴后角膜散光变化量呈负相关,年龄越小,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越大;戴镜总时长与停戴后角膜散光变化量呈正相关,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越大。见表3。

徐月琴 、窦志琴在文章《环曲面和球面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曲率变化的比较》中分析停戴 20 d、30 d 后,环曲面和球面设计的镜片对于角膜曲率以及角膜散光的变化。
得到的结果:环曲面设计与球面设计停戴 30 d 后角膜散光均比戴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3,4。

环曲面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停30d 后角膜散光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环曲面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停30d后角膜散光变化量比较:球面-0.30±0.43, 环曲-0.35±0.2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863,P>0.05)。
露晰得小结:
1、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角膜形态,角膜散光、眼睑力量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所需角膜塑形镜的类型,不必为停戴后角膜散光增加等因素担忧而选择并不合适患者的塑形镜类型,从而影响近视控制效果以及塑形位置和摘镜视力。
2、当停止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失去外界干预的压力,角膜记忆性恢复至初始状态,这是理想的,但仍旧有部分患者停戴超过30天角膜仍无法恢复到到初始状态,此时我们需要根据当下的角膜形态选择镜片类型,让角膜塑形镜在角膜上有更加稳定的定位。
3、文献《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角膜散光的变化与患者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有关,虽然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矫正和控制近视的光学手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既往研究证实,但近视预防工作任重道远,家长及医护人员需共同努力,延后近视发生的年龄。
最后编辑于 2023-02-01 · 浏览 2009